林沖棒打洪教頭 (名師研討課)
“張老師和我們一起學!
“他很幽默,很好玩!
“我給他打100分!
……
當張老師要求說缺點的時候,有同學說:“我們還有好多問題要說,他下課太突然了,我們還想學!
最后,當翼然讓兩個同學對張老師說一句話的時候,有一個說要張老師簽名,另一個說:“讓校長開高薪,讓張老師留下來!
聽著孩子們純真的語言,聽課的老師笑了。
這時,張老師說:“我要真留下來就麻煩了,這堂課是我做了充分準備的課。要是平時
講課就不是這樣了,沒有時間備的這么細。你們最應該感謝的是天天跟你們在一起的你身邊的老師!闭坡暲讋印T趫龅娜吮粡埨蠋煹恼鎸嵲俅胃袆。
評論:多角度的思索與剖析
周益民(江蘇省特級教師):
對于張康橋先生,我是很懷著敬意的,原因很簡單——他是一位棲居在課堂中的思想者。
曾經不止一次置身張先生的課堂,與學生同笑、同樂,待一切消散,總覺還有一種別樣情懷揮之不去,似乎是目前的語文課堂已很難覓尋的存在。此番觀摩“林沖”一課,始覺是課中透視出的力度沖擊了自己的胸扉。
何為力度?我們發現,離開張先生的課堂,甚或尚在課中,自己就常常會起了一種沖動,一種急于思索的沖動。不是嗎?“林沖”的教學沒有陷于很常見的情節的窠臼之中(情節本也是小說的一大特征),簡單勾勒完故事線索,教師即拋出人們對于林沖的一段不同評價,引導學生思其意,索由來。于是,其后所有的活動進行就都浸染著思索的光影了。你看,讀也好,想也罷,所有的行為還不都是為著那一句話?管它課堂飛得再高再遠,心中的維系兀自不變。最妙在課末,教師出示的三個觀點著實有些叫人無所適從——這正是教者期待的。沖突與矛盾之中——“請你用自己的眼睛看《水滸》”,這時我的心是突的跳了一下的,我感到內心里升騰起了一種說不明白的東西。我知道,對于這些孩子,這節語文課還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