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沖棒打洪教頭 (名師研討課)
生:(齊)忍住了!
“林沖怎么想的呢?”“要是你不你會怎么想呢?”
教師沒有一處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是這樣引導。當然,我們可以把林沖所受之難一股腦兒告訴學生:一首詩,一篇演說,一個充滿真情催人淚下的故事,朗讀完或聽錄音、觀錄像。須知,此時張老師的“兩引”,無聲勝有聲,繞梁的余音正是把學生帶入詩書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無疑已成多余。
對林沖的“逆來順受”,也許認為他太“窩囊”,有失英雄的“水準”。對其一味地退讓、委曲求全,來了一句“大家好”——你想啊,當學生情不自禁地,有“缺陷”的表達時,教師卻讓學生異口同聲地強調林沖——“忍住了!”
就這么一個“忍”,可以想象林沖“忍”的究竟是什么。但老師沒有告訴,也沒有追問。
蘇霍姆林斯基說:“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所以,教師的這種“忍”,并不是對于部分知識的舍棄,而是去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去獲得“忍”以外的東西。教師如果明確告訴,大段旁白進行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完形壓強”,學生就會在知覺中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緊張的“內驅力”,并促使大腦積極興奮地活動,受到壓力。張教師這樣填補和完善課堂“缺陷”,使之答案趨向完美,構建成一個“完形整體”,從而達到學生內心的平衡,獲得感受的愉悅。
“果斷”的氣魄
洪教頭深怪林沖來,又要爭這個大銀子,又怕輸了銳氣,把棒來盡心使個旗鼓,吐個門戶,喚做把火燒天勢。林沖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贏他。”也橫著棒,使個門戶,吐個勢,喚做撥草尋蛇勢。洪教頭喝一聲:“來,來,來!”便使棒蓋將入來。林沖望后一退,洪教頭趕入一步,提起棒,又復一棒下來。林沖看他腳步已亂了,便把棒從地下一跳,洪教頭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轉,那棒直掃著洪教頭臁兒骨上,撇了棒,撲地倒了。柴進大喜,叫快將酒來把盞。眾人一齊大笑。洪教頭那里掙扎起來。眾莊客一頭笑著,扶了洪教頭,羞顏滿面,自投莊外去了。就課文這段文字,師生這樣議論到:生:我覺得他既謙虛又謹慎,既忍得住想得透又敢打。
師:是的,該出手時就出手。你們說得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們表面看到的林沖的確謙虛,而進入內心發現的是謹慎。林沖,既謙虛也謹慎,武藝更是高強,所以我們覺得林沖是好漢?
生:(齊)是的!……師:你讀出什么,聽出了什么?
生:我知道林沖面對洪教頭非常輕松。他只是一橫,往后一退,棒子輕輕一掃,就把洪教頭打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