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沖棒打洪教頭 (名師研討課)
汪笑鉛(蘇教版教材編委):《林沖棒打洪教頭》在蘇教版大綱本中就有,當時教材送審有個規(guī)定,與原有的教材課文相同數(shù)超過三分之一就不予審查。因原來有了《景陽岡》,那是很好的,我們就選了《林》,目的是讓學生接觸一下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引起他們的興趣,我們還特意安排了“講水滸故事”的口語交際,無非想讓孩子們課外去進一步閱讀。至于要讀到什么程度,我們沒有考慮太多,因為全篇課文在《水滸全傳》第九回里只占不到三分之一的內容,全書120回,靠這點內容就能把林沖分析全了?懸!我一直認為,解讀文本應該至少有四個層面:編者、教研人員、執(zhí)教者(老師)、學生;前三者在解讀的側重點上各有不同,但都要為“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學好語文去服務。也就是大家都提到的,應該解讀文本的“魂”,找出文本中可供語文學習的“源”和“材”,尋求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語文實踐和發(fā)展思維的最佳“路徑”.解讀得越充分,越利于集思廣益,也才越利于第一線的操作者去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自身的特點優(yōu)勢,作出適當?shù)念A設,開創(chuàng)受到學生喜愛而又具有實效的課堂教學或稱“童年的語文”!
張康橋:當下,對于文本解讀本身的觀點就多元了,一種認為是誰對誰錯;還有一種是說什么是主要信息,那些是次要信息。特別是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有一種教學就是呈現(xiàn)這樣的多元視域信息,然后在對話中引領學生形成自身的理解結構,或者說建構兒童自己的語言與思想。當然教師不放棄引領作用但絕不要求統(tǒng)一,這樣一種閱讀教學思想有人就稱為理解的游戲,其實今天我們的討論就是一個視界融合的過程,至少對于我來說,我從每個人身上都學到了許多,然后我也形成了自己的新的想法或者說形成新的理解結構。謝謝諸位! (下一頁是教學實錄)
[1] [2] [3] 下一頁
一、課前交流 聯(lián)系生活 感悟好漢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叫什么嗎?
生:(齊答)張康橋或者不知道。
師:我不叫不知道,叫張康橋。(眾笑)我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能否用一個兩詞描述一下。
生:陽光帥氣
生:酷(眾笑)
生:英俊瀟灑
生:和藹可親
師:你們學會了贊美別人,這非常不容易。實小的孩子真棒。(略停)你們班上有好漢嗎?
生:(指一男生)他是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