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沖棒打洪教頭 (名師研討課)
我常常在想,我們的“語文”到底能給予孩子們什么,應該給予他們什么。我也在想,正在學著語文的孩子們到底是什么,應該是什么。我們總是把童年視作預備,把童年的學習只是視作生活能力的獲取。于是,“語文”的教義就順理成章地異化為習得那些所謂的先見的話語模式及話語規則,成為“說話”的“話語準備”。
于是,公共性話語淹沒了我們的課堂。在張先生的課上,我讀到了叫做“今天”的孩子們,我也讀到了疊印著大寫“人”字的語文。更準確地說,是“悟”到了。教者毫無半點說教,孩子們是在笑語盈盈與憤悱沖突中接受的潤澤與啟迪。
這種“力”的聚集效應是什么呢?我覺得是“人”的挺立與獨立,是內心的自由與豁朗。是呀,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水滸”,每個人都應該為擁有自己的“水滸”去思索。——語文就該這樣飛得更高,更遠。
薛瑞萍(安徽省青年名師):
一氣貫注的好課——我的讀,可不是“撥草尋蛇”。是大江東去的浩浩蕩蕩。
試著想象課堂現場,結果是滿耳聲音——學生在步步提升的體悟中,步步提升的精彩朗讀。
一直以為,讀好了,就不需要講了,今天得到了驗證。因為對于語文而言,懂得永遠不重要,重要的是身臨其境的感受和血隨之冷隨之熱動情。無疑,張老師做到了——以“撥草尋蛇”的輕盈靈動。
最好的課,應當有“跳出”的部分;跳出的部分,不可能是面向全體的能力和興趣,一些人會感興趣地去讀和思考,一些人會以后想起來,這粒美麗終于在水分和氣溫適當的時候發芽,一些人是春風過驢耳。山高水低,各隨其——此境最妙。
“我的意思就是請你用自己的眼睛看〈水滸〉。”——自己的眼睛,輕輕拋出的這個話題,省了老師多少勁。但省的很妙,因為惟有自己思考得到的,才是確實可靠的思想成果。
物以類聚。王小波說——你有最美好的思想,我也要抱定了自己不夠高尚的。只因為那我的思想。我可不想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美好思想的雞窩(大意如此)我深愛之。
教師總是有意無意在學生中間復制自己——這跟遺傳不可戰勝無法克服一樣。這是師生都沒有辦法回避的宿命。
張老師這里的復制,是不做設置的復制,是放棄該放棄的牧師職能,是拒絕復制的復制——復制自由思想。讓孩子在閱讀中,成為自己,或許這是“童年的語文”之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