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哲學的疑難問題
精神能夠成為運動的主體嗎?回答是否定的。假如我們承認精神是運動的主體,無異于說精神可以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這豈不就跌入了唯心主義的泥坑了嗎?事實上,精神的、思維的運動主體,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精神、思維本身.而是人腦,是作為物質的人腦。離開了人腦,就沒有人的思維.精神也無從談起。所以,任何運動,無論是物質本身的,還是作為物質的反映思維的,其運動主體都只能是物質,就是說,物質,也只有物質,才能夠成為運動的主體。
19.怎樣把握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的關系?
①說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是說物質的本質。這個根本特性是在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中規定的,是相對于人的意識、精神而言的?陀^實在性從總體上泛指人們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這是物質具體形態的共性,是說物質的絕對的、不變的特性,即寄寓于可感知的各種客觀實在之中的根本特性。
②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指,物質存在的狀態是怎樣的,是怎樣存在的,或者說“客觀實在”本身有哪些屬性。物質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存在,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
③物質除了運動這一屬性以外,還有可知性,永恒性、無限性等許多屬性。這些屬性都是與物質不可分的。在物質所具有一切屬性當中運動屬性是關于物質存在屬性,也是物質其他屬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是物質的最主要的根本的屬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20.如何理解“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反映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事物,只有永恒運動著的物質。
今天,我們肯定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說法,但決不意味著只重視絕對運動而忽視相對靜止。事實上,在堅持絕對運動的前提下,肯定相對靜止的存在,并充分認識它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1)要承認物質也有某種靜止的狀態,有某種穩定的形式,只是這種靜止或穩定是物質運動過程中的相對靜止或穩定,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在一定意義上講,不了解靜止,就無法了解運動。正如恩格斯所說:“從辯證的觀點看來,運動表現于它的反面,即表現在靜止中!蔽覀冋劦饺魏我粋事物,任何一種形式的運動,其基本前提是,這個事物還是這個事物,這種運動形式仍然是這種運動形式。我們的肌體時刻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而我們不能說“我正在不是我”,否則會導致“還錢時的我已不是借錢時的我”的詭辯。
(2)不了解相對靜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質的多樣性。物質的多樣性是從物質的絕對運動中產生的,但只有在物質的相對靜止中才能顯現出來。恩格斯指出:“物質相對靜止的可能性,暫時的平衡狀態的可能性,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條件!
(3)只有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才能區別事物,對事物進行確定的分析。承認事物有某種相對穩定的狀態,是把事物彼此區別開來,把握其確定的性質,進而對它進行科學分析的基本前提。否認事物的相對靜止,就會使一切物質具體形態以及它們的具體運動形態都變成不可捉摸、無法認識的東西,從而會導致相對主義的詭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