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哲學的疑難問題
(2)世界觀與價值觀的關系’:世界觀是形成價值觀的基礎,世界觀不同,價值觀也就不同,因為怎樣進行價值評價首先是一個世界觀問題,價值本身反映的是主體人的需要和客體事物的屬性之間的關系。所以,一個科學的合理的價值評價、價值認識,必須符合兩項要求:一是對客觀事物屬性的正確認識。二是對人的需要的正確認識。前者是形成正確評價的基礎,后者是必備的條件。無論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還是對人的需要的認識,都首先是世界觀問題,只有對世界,對人與世界的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可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樣,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會使世界觀更豐富、更完善。
(3)人生觀與價值觀也是統一的。價值觀是人生觀的基本內容,人生觀內在地包含著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觀有利于指導人們從集體,從社會整體需要出發,去看待事物對人的效用關系,從而把人生價值的真正意義看作對社會的貢獻,以形成科學的合理的價值評價。正確的價值觀,有利于人們客觀地分析人自身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綜上所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雖然各有自己特定的內含,但三者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
第八課 自覺投身社會實踐
4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之間的關系如何?
個人是指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具有一定的生理、心理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單個的人。人民群眾在質上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在量上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數,其主要的穩定的成分是廣大勞動群眾。個人與群眾是對立的統一,人是社會的人,是始終生存在群眾集體中的人,無群眾也就無個人。同樣,沒有個人也就無所謂群眾。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是不同的。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指人民群眾對于歷史的發展具有決定作用。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在人類歷史上科學地說明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出發,認為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歷史,而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承擔者,是生產實踐的主體,是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基本力量,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主要表現在: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歷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運動實質上都是人民群眾摧毀腐朽社會制度的斗爭。
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可以從量和質兩個方面考察。量是指個人在歷史上作用的大小;質是指個人對歷史所起作用的性質,有起積極推動作用的,有起消極阻礙作用的。一般來說,任何普通個人對歷史發展有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作用必須與其它社會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實現。一般來說,在階級社會里,普通個人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發揮,而杰出人物卻可以憑借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對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會決定各種歷史事件,他們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和實現一定歷史任務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杰出人物這種歷史作用,取決于他們對歷史任務的認識和實現的程度,取決于他們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的深度和廣度。
杰出人物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即所謂時勢造英雄,時勢召喚英雄,鍛煉英雄,篩選英雄。在階級社會里,他們的面貌是由其所代表的階級決定的,在任何時代,他們對歷史發生重大影響,都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和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他們既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也不能超越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因此,夸大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的觀點是錯誤的,是唯心主義歷史觀的表現,這種觀點無視或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認為廣大人民群眾是少數杰出人物的盲目追隨者和使用工具,這是對歷史的顛倒,是對人民群眾的污蔑,是十分荒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