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哲學的疑難問題
第三,從教育意義上講,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早已被人們的實踐活動所證實。既然人類在實踐活動中能夠取得成功,達到預期目的,那就說明原有認識是符合客觀事物性質、狀態、規律的,證明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第四,對“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含義要有正確認識。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不等于人們的意識都是一樣的。不同的人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別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如此。對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但又都是正確的。②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不等于說每個人的意識隨時隨地都是正確的,相反人的認識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③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并不意味著處于特定歷史時期的人們可以將一切客觀事物認識窮盡,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每一時期的人們的認識總是有限的,但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擴展,加深。
5.怎樣把握“主觀能動性”、“意識能動性”、“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三者之間的區別?
(1)“主觀能動性”是指“想”和“做”。想是認識世界的能力與活動,做是改造世界的能力與活動!爸饔^能動性”既包括“意識能動性”,也包括實踐活動,而且這兩項內容密不可分。
(2)“意識能動性”是指意識能動地通過實踐反作用于客觀世界?梢姡谝,意識能動性不等于主觀能動性,它僅限于“想”,不包括“做”,屬于意識范疇;而主觀能動性除了“想”,還包括“做”,包括實踐。意識能動性雖然體現在做即實踐中,但實踐不等于意識的能動性。第二,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識能動性的表現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識能動性與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來。
(3)“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識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為現實,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它既不等于意識的能動性,更不等于主觀能動性。
上述分析表明:“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屬于“意識的能動性”,“意識的能動性”屬于“主觀能動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6.如何理解精神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精神又是萬萬不能的?
(1)物質決定意識,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不論意識的反作用有多大,它總是受客觀物質條件的制約.歸根到底由物質決定。所以說精神不是萬能的,認為精神的作用是萬能的,是唯心主義觀點。
(2)沒有精神又是萬萬不能的,因為,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沒有精神,也就不可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也就不可能充分調動人的精神力量,要使精神轉化為物質就成為空話。因此,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7.“電腦也能思維”對嗎?
“電腦思維”只是對人腦思維功能和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它同人類思維有本質的區別。
第一、“電腦思維”的物質基礎是機械的、物理的裝置,人腦思維的物質基礎是人腦。
第二、“電腦思維”的過程是機械的、物理的過程,人腦思維的過程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