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哲學的疑難問題
2.怎樣正確理解哲學中的物質概念?
學生的抽象思維程度不高,根本不知道哲學物質概念下定義的思路,不知道應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中去規定物質的定義。
對于這一難點應從以下四點突破
第一,分清物質慨念的內涵和外延。馬克思主義哲學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叫物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物質的具體形態。
第二,弄清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中的物質概念不同,兩者不容混淆。后者僅涉及物質世界中自然界這部分的物質具體形態的具體特性,具有暫時性,前者則概括了自然和社會在內的整個物質世界各種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唯一特性,具有穩定性。
第三,弄清哲學上講的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也不容混淆。前者指的是存在于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的物質具體形態中的共同唯一特性,即客觀實在性,后者則是前者的具體表現,除了有客觀實在性這一共性外,還具有自己個別的特性。
第四,哲學的物質概念既指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同時又要認識到它是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這兩面缺一不可。
3.既然“生產關系只能由生產力狀況來客觀地決定,不能由人主觀隨意地選擇,為什么又說“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根本原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是客觀的,不僅生產力的發展是客觀的,而且生產關系的變更也是客觀的。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于生產力的水平及其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生產力的狀況要求建立相應的生產關系。
但是,生產關系是從人們的經濟利益出發,由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中不可能為各階級共同認可。不同的階級、集團按照本階級、集團的利益,主觀上總是希望生產關系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們在主觀上就要選擇生產關系。中國自1840年以后,地主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都試圖選擇一種社會制度以保護本階級的利益。當然,無產階級也在探索、在選擇。
主觀選擇能否成功,關鍵在于主觀愿望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趨勢,是否符合本國所處的內外歷史條件。中國共產黨自覺地認識、掌握了社會發展規律,科學地分析中國國情及世界環境,認定中國可以不經歷資本主義階段,而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這是中國歷史條件所決定的社會發展歷程,同樣是客觀的。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并取得成功,這只是體現了主觀選擇的科學性,體現了主觀選擇與歷史發展客觀性的統一,絕不意味著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主觀選擇的結果。
4.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對于這一難點的突破既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又對學生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這一難點應從以下四點突破。
第一,明確“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身含義。
所謂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是指人們的意識可以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不僅可以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可以如實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是人的意識能動性的重要表現。
第二,理解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原因。首先,從認識的對象即客觀事物本身看,它有相對靜止的一面,同時它的現象和本質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為人們正確認識現象和本質提供了客觀可能性。其次,從認識的主體——人類來看,既有日益完善的思維器官人腦,又有人所特有的主觀能動性,可以透過現象,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再次,從認識的基礎——實踐來看,實踐是聯系主客觀的橋梁,而實踐總是不斷發展的,隨著實踐的發展,人的認識能力也隨之不斷地提高,人們的認識越來越符合發展的實際。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