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哲學的疑難問題
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指人們社會精神生活過程的總和。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就其構成而言,從社會意識的主體范圍劃分,有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從社會存在反映的不同層次劃分,有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從對經濟基礎的不同關系看,分為社會意識形態和非社會意識形態。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主要有兩方面:
第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表現在:(1)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與其相適應。(2)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也會發生或遲或早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變化。
第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它自己的存在方式和發展規律,表現在:(1)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2)社會意識內部的各種形式、因素之間相互影響和制約。(3)社會意識的發展與社會存在的發展不完全同步,它可能落后于社會存在的發展,也可能對社會存在的發展做出預見。(4)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之間在發展上的不平衡性。經濟先進的國家并不一定在社會意識上也是先進的,經濟落后的國家在社會意識方面卻有可能是先進的。(5)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最突出的表現。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社會意識則阻礙社會的發展。而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它實際掌握群眾的深度和廣度,社會意識只有通過群眾的實踐,才能產生現實的作用。
就廣義的共產主義而言,它應包括三層含義:即共產主義是一種科學的理論和思想體系;共產主義是一種合理的社會制度;共產主義是一種現實的實際運動。
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卻創立了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論,預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必然趨勢。怎樣正確理解這個問題呢?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主義社會的預見,是依據當時的社會存在狀況提出的。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資本主義有了很大發展的時代,他們直接參加了變革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斗爭,取得了豐富的、直接的實踐經驗,同時吸取了前人優秀的思想成果,并在此基礎上,他們研究和發現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的發展必然使其走向滅亡,最終被一種新的更高的社會形態即共產主義社會所代替這一歷史必然性。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研究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了解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走向共產主義,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根據對資本主義社會所作的最確切、最縝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領會以往的科學所提供的全部認識而證實了這個結論。”從列寧的論述中,我們體會到,如果沒有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親身實踐,沒有對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認識,沒有對前人科學成果的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就提不出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的科學預見。另外,諸如共產主義者同盟(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在科學社會主義基礎上的國際性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對于廣泛宣傳科學社會主義、團結各國革命工人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它實際掌握群眾的深度和廣度,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共產主義必勝的理論通過群眾的實踐,產生了巨大的現實作用,即共產主義運動。共產主義的信念深入人心,而且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在中國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