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進技術世界一、技術的價值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水壩最多的國家,目前除了怒江和雅魯藏布江,所有大小江河的干流或支流上都有密如蛛網的水壩,總數竟然超過萬座。水壩形式多樣,幾乎囊括人類歷史已有的類型。這些大壩一直成為矛盾的焦點:一方面,人口的極度膨脹和經濟欲望對水、電資源的無限渴求;另一方面,來自生態環境的反作用力也在“提前引爆”,報復人類。
按照國際公認的水資源開發程度40%為警戒線,我國水能資源豐富的西南地區,幾乎所有的江河都已完成水電梯級開發規劃。四川省,嘉陵江規劃了17級梯級開發;岷江上游干流規劃了7級開發,其支流馬邊河規劃9級開發;大渡河干流規劃17級開發;雅礱江干流規劃21級開發;在貴州,烏江干流規劃11級開發,其支流芙蓉江規劃10級開發;在云南,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分別規劃了12、14、13級梯級開發……
自然流淌的河流被扼住了咽喉,曲線優美的身體上出現了塊塊臃腫。為什么古人順勢引水的成功經驗沒有被后人推行?
譽為經典的大運河、都江堰、靈渠等,全世界的人們包括水利專家們無不承認它們是人類智慧的杰作和結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將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時評價道:“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設計最科學、保存最完整、至今發揮作用最好、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大型水利生態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建在岷江干流出山口與成都沖積扇平原頂端的交接處,為全灌區的制高點。都江堰巧妙地利用這一天然地勢,從渠首直至千支萬派的渠水末梢,沒有一壩一閘,所有水量都是自流到位,正可謂“水到渠成”。人順水勢,水合人愿,水流順勢而下,自由奔放舒展,縱橫整個古灌區。這正是浸潤天府之國兩千多年的無壩引水。
四川有句諺語:“先有都江堰,后有天府之國”。正因為“無壩”,都江堰才長盛不衰,成為世界上運行時間最長久的大型水利工程。李冰設計的都江堰最關鍵的是順從水性、順水勢、合水脈。漢代蜀學的集大成者楊雄說:“水順則無敗,無敗故可久也。”被認為是“請神容易送神難”的現代鋼筋混凝土大壩,其壽命卻至多只有100至2xx年。
梯級水壩阻斷大量珍稀魚類和水生生物的生活走廊,會造成流域和環境生態系統的破壞,河流中的珍貴、稀有魚類的棲息環境改變、回游和產卵通道被截斷,使魚類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而導致物種的滅絕。而流動水體變成靜止水體,使淡水被大量蒸發,水體中的鹽分成倍上升,下游河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鹽堿化,濕地和河口三角洲消失等等。同時,為發電需要,每天大壩放水多次,造成水位反復變化,水溫急劇升降,會對下游水生生物造成很大的影響和損害,而建設在地震、泥石流、山洪等高發區的水庫,則可能由于垮壩,對下游居民和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世界水壩委員會主席在一篇報告中指出了水壩功能的虛妄性。他說,全世界已花費了兩萬億美元建造了4.5萬座大壩。這些水庫散布在全球61%的河流上。百年以來,地球上幾乎每天出現一座大壩。但是幾乎所有的水壩計劃書都高估了水庫的使用壽命及工程效益。事實上,大部分水壩都不能達到其預期目的。
世界水壩委員會在耗資上千萬美元、歷時兩年、經最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之后,形成了長達400頁的報告《水壩與發展—新的決策框架》中,提出了對全球水壩全面、系統的認識:水壩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人類從水壩獲取的這些利益而付出了不可接受的、且通常是不必要的代價,尤其是移民、下游的社區居民、納稅人和自然環境付出的社會和環境方面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