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進技術世界一、技術的價值
2.技術豐富社會文化的內容
看圖:
圖1—1 技術使人們的衣、食、住發生改變
讓學生分析案例:相同距離不同交通工具行駛時間對比圖
不同交通工具行駛時間對比圖
討論:交通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 ?
技術的發展使得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和方便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總結:
3.改變社會生活的方式:
結構整合:
再從課文的三個“案例分析”:工業領域、農業領域和交通工具的技術發展帶來的變化,讓學生了解技術是如何影響社會的,體現技術在社會的各個領域的作用。
(1)福特t型車生產流水線(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主動力之一)
(2)現代生態農業工程(技術的發展導致社會勞動力結構產生變化
(3)相同距離,不同出行方式時間對比圖(技術影響人的生活方式)
(4)蝗災的防治 (之所以蝗災那么快得到防治,是在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努力,國家的高度關注和支持,社會個方面的配合。由此可見,技術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應用要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
讓學生自由發揮,討論技術在軍事、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所以起來的作用。
問題提出:技術對大自然又有哪些作用呢?
接下來我們學習“技術與自然”
讓學生看案例:
都江堰1
都江堰2
都江堰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治水的智慧結晶。過程巧妙地利用成都平原的地形、地勢和表面地質條件,就地取材興建,順勢引導水流。
工程由3大主體工程構成:
“魚嘴”分水工程
“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寶瓶山”引水工程
“魚嘴”分水工
在岷江江心,以魚嘴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水量的作用。 魚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區正值春耕,需要灌溉,這時岷江主流直入內江,水量約占六成,外江約占四成,以保證灌溉用水;洪水季節,二者比例又自動顛倒過來,內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區不受水潦災害。
“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難,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里拋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離心力作用),確保內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功之妙。
“寶瓶口”引水工程
寶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寶
瓶口寬度和底高都有極嚴格的控制,古人在巖壁上刻了幾十條分劃,取名“水則”,那是我國最早的水位標尺。《宋史》就有“則盈一尺,至十而止; 水及六則、流始足用。”《元史》有“以尺畫之、比十有一。 水及其九,其民喜, 過則憂,沒有則困”的記載。內江水流進寶瓶口后,通過干渠經仰天窩節制閘,把江水一分為二。再經蒲柏、走江閘二分為四,順應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及綿陽、射洪、簡陽、資陽、仁壽、青神等市縣近一萬平方公里,一千余萬畝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