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進技術世界一、技術的價值
1988年, 面對高科技大潮的涌動 , 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指出," 世界在變化 , 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也要隨之而變……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 這是非常正 確的 , 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 , 恐怕是第一生產力。 " 全國科學大會以后 , 特別是科技體制改革以來 , 鄧小平對科學技術的關鍵作用 , 講的次數越來越 多 , 分量越來越重。他反復強調科學技術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 , 提醒全黨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認識。他認為 , 實現人類的希望靠科學 , 第二世界擺脫貧困靠科學 , 維護世界和平也要靠科學。中國要發展 , 離開科學也是不行的。
高科技及其產業的崛起并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 也是 "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 的重要體現。高科技及其產業首先可以促進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 高。據統計 , 我國手工業人均年產值約為xx元 ; 傳統工業人均年產值大約 為 2 萬元 ; 高科技產業人均年產值可達 10 萬元 -20 萬元。 1982年 , 美國使用電子計算機完成的工作量 , 相當于 4000 億腦力勞動者 1 年的工作量。其次 , 高科技領域的每一個突破 , 都會帶動一大批新產業的建立。比如 , 激光技術不 僅可用于軍事工業 , 而且在激光加工、激光測量、激光通訊、激光唱片、醫用激光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再次 , 高科技及其產業的發展 , 也深刻改變了傳統 產業的技術面貌 , 如半導體、集成電路的迅速發展取代了電子管 , 提高了工業 產品的產量、質量 , 降低了成本 , 提高了競爭力。又如 , 生物技術正在為古老農業的發展帶來勃勃生機。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 , 發展高科技及其產業已經成 為一股世界性潮流。現在參加到高科技及其產業競爭行列的國家越來越多 , 不僅發達國家 , 甚至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十分重視高科技及其產業的發展。高科技 的作用 , 從經濟發展來講是生產力 , 從軍事角度來看是威懾力 , 從政治上來說 是影響力 , 從社會發展而論是推動力。因此 , 高科技的發展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因素 , 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達與否的重要標志。
另外 , 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增長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 , 也能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傳統的經濟模式正在向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模式轉變 , 而這種經濟模式直接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產生、擴散和應用的基礎上。在21世紀 , 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增長將成為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要的模式 , 創造知識和使用知識的能力將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競爭能力的核心。因此 , 與過 去僅僅重視產品的生產和技術的更新不同 , 人們已開始注意如何更多、更快、 更好地產生知識的問題。基礎研究是產生知識的重要源泉 , 是科學之本和技術 之源 , 對其他方面的科技工作有著廣泛的滲透作用 , 其突破性進展將對新技術 和新產業的形成、經濟和社會的變革產生重大影響。只有擁有并保持國家基礎 研究的較高水平 , 才能具備持續長久的力量去爭奪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基礎研究發展的動力 , 一類來自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追求 , 來自科學 系統自身不斷拓展和深化的內部規律 ; 一類來自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實踐的需要。要發展基礎研究 , 就必須強化這種動力 , 即一要充分調動和發揮科學家 的積極性、創造性 , 倡導和鼓勵敢于打破常規、敢于同傳統挑戰的首創精神 ;二要使基礎研究更好地瞄準對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