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進技術世界一、技術的價值
生態思想撞擊發展愿望
為什么當年水利水電界的專家中只有黃萬里看出了三門峽大壩泥沙淤積將威脅渭河與西安?結論是,是黃萬里的詩歌幫助了他,那些專家們只有技術一只眼,而黃萬里還有另一只眼是他的人文情懷:詩歌。詩歌的核心是情感,可以說是情感使黃萬里成為反對三門峽大壩第一人。黃萬里學的先是橋梁工程,后是水利工程,本應該更多地以技術的眼光看世界,像一些水電專家,一條江河在他們眼里,處處是大壩,看到的盡是壩址。他之所以反對三門峽大壩,是因為他看到了淹沒的土地、遷移的幾十萬百姓。魯迅說過:有了科學技術,但丟失了人文精神,在人和物的關系上,就會是物欲橫流,造成人的精神貧困。
著名社會學家周孝正則認為,現在學水利的如果沒有學過人文或者人文學得不好,他們主持修大壩必出現問題。與其說迷信科學,不如說迷信技術,與其說迷信技術,不如說迷信利用某一種技術生產的一種產品,這種產品經過包裝、利潤,就變成一種商品,相信科學就變成相信商品,商品里還包含著狡詐的商人利益在里面。在周孝正看來,解決中國水的問題不是工程水利的問題,也不是資源水利的問題,而是社會水利的問題,是當今中國的社會問題。說到底是需要積極的、穩妥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而絕不是一個技術問題。
周孝正說,具體到黃河三門峽的水壩,我認為確實是需要拆掉的,它象征中國從此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象征先進水文化的前進方向,象征著知恥近乎勇。怎樣讓決策更科學,怎樣建立一個容納多種意見甚至是反對意見的科學論證制度,怎樣崇尚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及戰略觀念,希望三門峽水庫能給我們留下活生生的鏡鑒。
水壩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任何一個水壩項目應該以實現長遠的、根本的、可持續的人類綜合福利為目的,都要做經濟上的有效性、社會上的公平公正性和環境上的可持續性的統一。因此,世界水壩委員會提出了一個以“公平、可持續、效率、參與式的決策和責任追究5個價值觀為基礎的新的決策框架。這5個價值觀貫穿于整個報告,它們是符合聯合國人權宣言所闡述的準則的國際框架。
是什么使美國這個曾經領導了半個多世紀的世界建壩高潮的國家今天又成為“恢復河流的先鋒”?“恢復河流”包含了觀念和利益的沖突、政治上的進步、合作和妥協。
寬容和保留反對的意見對這個社會是一筆財產。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家錚曾評價對三峽持有異議的人:“那些反對大壩建設的人,實際上也對大壩的建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美國工程學博士艾中表示,越來越多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告訴我們,工程實踐不但應在一些經濟條件的邊界內進行,還應在環境與生態這些社會條件的邊界內進行,這樣才能實現工程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模式。來自專家和民眾的“呼聲”顯然對怒江項目的決策產生了影響。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19xx年在約翰·繆爾陪同下游歷了優勝美地地區后,意味深長地說:“我們建設自己的國家,不是為了一時,而是為了長遠。”羅斯福總統在國會咨文中強調,“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如果浪費、破壞資源,濫用、耗盡地力,不能妥善利用增加其效用。那么,本來可以留給子孫后代的更大的發展和繁榮便會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