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進技術世界一、技術的價值
都江堰3大主體工程巧妙配合,并同120個附屬渠堰連成一片,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結的有機整體,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正因為都江堰整體工程很好地發揮了3個孤立部分所不能發揮的整體作用和總體效應,所以才能分導洶涌澎湃的岷江急流,使外江的排洪量高達60%,排沙量達70%~80%,岷江每年夾帶的1300萬噸約合650萬立方米的沙石才不致淤塞河道,令岷江變害為利,馴服地灌溉了成都平原14個縣20多萬公頃農田。
解放以來,都江堰幾經大修,完成配套工程,整個灌溉面積又增加3倍,現在達60萬公頃以上。
引導學生閱讀案例:荷蘭風車荷蘭風車
(1)利用技術,人類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讓學生舉出中外著名的、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技術工程案例和技術設想)
例子:“都江堰——“活的水利博館”、“荷蘭風車”。。。
讓學生討論:都江堰的建造使得成都平原由“年年洪災水患”變為“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并使直接受益的成都成為“天府之國”;抽水風車的轉動使得荷蘭從大海中取得近 1/3 的國土,這些都依賴于什么?注意了什么?
引導學生回答:依賴于技術,并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注意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讓學生思考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如利用技術填海造田、退耕還林、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均成為可能。
讓學生“馬上行動”:
讓學生看文章:三門峽水庫自然災害案例《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總結:(2)人類利用技術利用和改造自然應有合理的尺度。
(讓學生舉例說明利用技術造成了哪些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法)
例子:水土流失、溫室效應、酸雨、荒漠化加劇、全球氣侯變暖。。。,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
(3)人類利用技術利用和改造自然帶來的環境問題,最終也會通利用現代技術應注重環境保護。(舉一兩個利用新技術和技術更新來解決已有問題的案例,如綠色冰箱,綠色農業等等,提醒學生有關“綠色技術”的說明。)
造就綠色的環保技術
綠色技術是指綜合治理污染、保護生態平衡的核心技術。
綠色產品:指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 不會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產品的總稱。從開發設計、原料采用、加工制造、流通、使用、報廢處理到再利用的全過程,都采取無污染和少污染的工藝,以最大限度減輕或消除對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
包括綠色食品、環保服裝、綠色電視機、綠色計算機、綠色冰箱、綠色汽車、綠色建筑、綠色建材等。
清潔工藝: 各種末端處理技術及減少環境污染的新型生產工藝和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如各種廢氣、廢水、廢物的處理和回收,物料的再循環工藝,有毒有害原料的替代技術,節能技術、少廢無廢的工藝和設備,無毒無害的中間產品等。
學生:添海造田、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
教師點撥、鼓勵、總結歸納。
技術的發展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問題,但也給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尤其是現代高新技術的發展,更應注重環境保護。
自然為人類的繁衍生息提供資源。依靠技術,人類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與自然保持和諧共處的友好關系。在保證自然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合理地實現了自然為人所用的目的。
結構整合:
一、通用技術課程介紹:
1.什么是技術?什么是通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