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全冊教案
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
通過郊外春游踏青活動去感受春天的美好,學會欣賞春天的景色,激發學生愛春天、愛家鄉的情感。充滿生機的大好春色,又能抒發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懷,從而去感受自然的美。
2、 行為與習慣:
鼓勵學生走出郊外,用眼睛尋找春天,用語言描述春天,用心靈感受春天,用樂曲歌唱春天,在大自然中與春天親密接觸。在這樣的活動中培養學生樂于走進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的習慣。
3、 知識與技能:
通過“找春天”的活動了解學生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和自然科學知識,了解家鄉的自然風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4、 過程與方法:
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去探索問題,并通過活動交流體會,分享感受,獲得認知。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到自然界中去尋找春天、發現春天、觀察春天、感受春天,從而讓孩子對自然界產生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1、帶學生走進自然界尋找課程資源。2、制作課件(聲象結合)。
課件設計說明:
1、開課伊始,引導學生交流春天的發現時出示課件春景(校園、田野、山坡、池塘…….),無形的告訴學生他們已找到春天了,同時也使生活資料回歸到課堂之中。
2、在學生找到春姐姐的情況之下,教師再利用課件展示“春”的多個鏡頭,目的在于激發學生說的欲望,從中感受春天的美。
3、活動三中運用課件開展“貼提示語”、“動手畫一畫”,主要是讓學生從春天這么美好,延伸到我們該如何將這美妙的春景留住。
教學策略: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活動應源于兒童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生活。”因此教師在設計本課活動時,引導學生從學生實際生活中捕捉信息,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生活中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
教法、學法:
根據學生的學情,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發現,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將生活資料回歸到課堂中,在教師的幫助這下,學習去探索問題,并通過活動交流體會,分享感受,獲得新知。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一:追尋春姐姐的腳步——找春天
(上課前,教師把學生帶進大自然,和學生一同觀察,一同玩耍,開展尋找春姐姐的腳步活動。在活動結束時,教師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寫下來、畫下來、拍下來……課堂上展示交流。)
師:小朋友你們找到春姐姐了嗎?
生:(齊答)找到了。
師:誰能說一說春姐姐在哪里?
生1:在校園里。
生2:在田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