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全冊教案(山東版)1
全冊教材分析
【教材說明】
本冊教材包括個3單元、9個板塊主題、19個活動主題,主要綜合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規定的“我是中國人”和“走近世界”中的相關內容。
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方式來組織學習內容,充分考慮到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點面結合、由近及遠的編寫原則,選取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三方面內容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利用材料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材體系結構及課時安排】
單元主題
板塊主題
活動主題
課時安排
方
便
面
的
來
歷
粒粒皆辛苦
小麥的來歷
1-2課時
身邊的農業
1-2課時
走進食品加工廠
參觀食品加工廠
1-2課時
生活離不開工業
1課時
珍惜勞動成果
浪費現象調查
1-2課時
節約從我做起
1課時
天
涯
若
比
鄰
便捷的通信
電話連著你我他
2-3課時
信件傳真情
2課時
多彩的現代傳媒
電視里看世界
2課時
讀報紙、看雜志
1-2課時
走進網絡時代
網絡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1-2課時
警惕網絡陷阱
1-2課時
科
技
改
變
生
活
身邊的科技
我家買了洗衣機
1-2課時
尋找身邊的科技
1-2課時
科技推動社會發展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1-2課時
三次技術革命
2-3課時
科技的今天和明天
1-2課時
鋒利的雙刃劍
科技的雙刃
2-3課時
趨利避害
1-2課時
【教材設計思路及特點】
1.以單元為主題來構建學習內容。教科書貫徹兒童的學習“源于兒童生活、貼近兒童生活、引導兒童生活”的理念,力求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選取他們熟悉、感興趣的、有研究價值的社會問題作為教科書的素材,來構建開放的學習主題。“方便面的來歷”、“天涯若比鄰”、“科技改變生活”是本冊教材的三個學習主題,都是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需要探究的問題,指導學生展開開放的學習活動。教材設置的情境貼近生活,能夠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
2.重視學生實踐性學習的指導。教科書根據不同學習主題的需要,設計了調查、訪問、參觀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學會以不同的學習方式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社會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從而能自主有效地進行探究學習。在調查、訪問的過程中,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大腦思考,捕捉不同的信息,感悟不同的道理,提高綜合學習能力和參與社會的意識。
3.重視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幫助學生“學習做人”的學科,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外在的道德規范只有融入學生的價值觀中,教育才具有實效性。教材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設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力求學生的良好品德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得以實現。教材還注意引導學生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社會中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選擇自己合理的行為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教學時間和空間具有開放性。教科書設計了許多空白的文本框,引導學生把自己搜集的資料、感想、調查內容等寫下來,這既體現了“使教材成為與兒童進行對話、需要兒童進行創造的文本”的設計理念,也為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留下空間。教科書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中的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教科書還注意本課程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使教學時間得以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