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全冊教案(山東版)1
5.教學內容的安排有層次性。教科書從單元學習主題的構建到板塊主題的選擇再到活動主題的設計,都遵循了課程標準所強調的“點面結合”的設計思路,從最熟悉的內容導入,然后一步步加深,最后擴展到最前沿最復雜的內容。這樣安排,使得整個教學內容層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6.教學內容具有綜合性。教科書在圍繞單元主題選擇教學內容時,努力體現出課程的綜合性。教科書將天文、地理、歷史、倫理、生物科技、通信科技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把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熱愛科學的教育融入其中,通過學生的探究、合作,實現學習內容的自主構建,促進個體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能力目標、知識目標的有機統一與整合。
【與前后冊教材的關系】
本冊教材是高年級的起始冊,主要安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我是中國人”和“走近世界”中的有關內容標準。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注意與前幾冊內容的區別,從不同的角度選取學習內容,體現“螺旋上升”的設計思路;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注意實地調查、思辯活動等適合高年級開展的活動。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獨立的見解,喜歡質疑,教材就多采用一些說服力強的科學材料,避免說教式的教育。材料的選擇不僅僅限于我國,而是引導學生放眼世界,這就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教學中應該思考的幾個問題】
1.我們應該如何備課?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區培訓班的學員、區教育局視導員都來聽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后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里,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后,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研究教科書。教科書中每一句話、每一幅圖的設計意圖是什么?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怎樣?我可以分為幾個環節來教?每個環節可以設計哪些活動?每個活動如何組織?教材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內容?學生們一定要知道這些知識嗎?還有哪些內容是可以選擇的?
確定教學目標。在研究教科書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科學地具體地確定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必須的教具。需要搜集哪些資料、圖片?需要準備什么樣的錄像資料或錄音?需要指導學生完成什么樣的實踐活動?需要哪些統計數字?什么樣的實物更能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廣博的知識。這是對每一位教師最基礎的要求。用我們最常用的比喻是:要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對教師的文化素養要求更高一些。教材中的一些知識、原理等自己都不明白,如何讓學生探究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