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全冊教案(山東版)1
3.注重學生的體驗活動。學生走進廣闊的農田中實踐體驗,本身就是一種回歸自然,很容易就能進入被教育者的角色中。與農民面對面的交流,對糧食的來之不易才會有深刻的感悟。也可以讓學生到農產品市場、菜市場走一走、看一看、問一問,與勞動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向他們了解平時吃的蔬菜、水果是怎樣種出來的,都要付出哪些勞動,是怎樣勞動的。在城市生活的同學,教師可以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充分利用國慶節假期,組織學生參加秋收活動,從而體驗農民勞動的辛苦。
【活動案例】
第一課時 小麥的來歷
活動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尊重農民,體驗他們付出的辛苦勞動與智慧。2.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愛惜糧食。
能力目標:學習通過調查訪問,搜集、整理資料等多種方式解決問題,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
知識目標:了解生活中的主要農作物,知道它們是怎樣種出來的,了解農業生產與人民生活的關系。
活動準備
通過訪問身邊的農民,了解小麥的生長過程和在這個過程中農民都從事哪些勞動,是怎樣勞動的。
活動過程
活動一:誦讀古詩,引出探究話題
1.教師談話::大家還記得我們以前在語文課上學過一首古詩《鋤禾》嗎?
2.師生一起來背誦。
3.師:誰知道這首詩的含義是什么?
4.學生自由發言。
5.教師總結,引出探究話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是怎樣辛苦勞動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小麥是怎么來的,真正體會“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板書課題:小麥的來歷)。
活動二:種植小麥不容易
1.老師引導:小麥是怎樣種出來的呢?課前同學們采訪了身邊的農民,肯定收獲很大。把你們的收獲說給大家聽聽吧!
2.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引導,讓學生明確小麥種植要經過翻地、播種、管理、收獲的過程。在播種之前,農民還要選種,這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3.教師啟發:在這個過程中,農民是怎樣勞動的呢?誰能說給大家聽?
4.學生自由發言。
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體驗。例如:澆水是小麥生長過程中農民最常做的工作。在農田里給小麥澆水,走路非常艱難,深一腳淺一腳地挪動,弄得滿身泥水,還要保護好每一棵小麥苗。特別是入冬前的澆水,天氣寒冷,井水冰涼;在小麥抽穗、開花、灌漿的時候,農民們頂著烈日,在齊腰的麥田間澆水,麥穗上的刺兒扎在臉上,非常難受。可以讓學生在教室里體驗農民彎腰給小麥澆水的情境,還可以組織學生體驗農民背著沉重的藥水桶給小麥噴藥,或者體驗收割小麥時在麥田里拾麥穗。
5.說說體驗活動后的感受和感想。
6.總結: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農民確實付出了辛苦的勞動,遇到干旱和大風等自然災害,農民的勞動更辛苦。單靠農民的勞動,小麥就能收獲嗎?還有哪些人為小麥的生產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呢?
活動三:還有哪些人為小麥的生產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1.小組討論。
2.匯報交流。
3.總結:光有農民伯伯的辛苦勞動也不會讓小麥獲得豐收,看來,不管做什么事,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一粒米,包含了這么多人的辛苦勞動,來得真不容易呀。
活動四:寫下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引導:在探究小麥來歷的過程中,大家有什么感受?趕緊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得記錄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