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全冊教案(山東版)1
學生的生活經驗。我所面對的學生的實際是什么?他們的經驗與教科書的內容有什么差距?可以采用什么方式來彌補?要不要對教材的內容有所補充?等等。
我們應該如何上課?上課的出發點是什么?是單純地讓學生掌握一點新知識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需要教的內容太多,我們選擇留下什么舍棄什么?教材提供的內容如何利用好?活動之間如何過渡才符合學生的思維順序?
最根本的問題是教師把自己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權威還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
我的課堂教學有效嗎?通過40分鐘的學習,學生有哪些收獲?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如何?學生還有沒有不明白的問題?這節課中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失敗的地方?應該如何糾正?等等。
我們倡導教師要經常、反復地進行反思。反思的過程就是不斷解讀,不斷獲得新答案,產生新感覺,提出新問題的過程。對于不同的或者同一個反思對象,不同的人進行反思,就會得出不同的答案,產生新的疑問。在不同的時間、環境、心境下,反思也會有不同的結果。與不同的主體共同反思,認識也會有所不同。反思的過程,就是教師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
單元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第一單元 方便面的來歷
本單元教材分析
【單元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探究中了解工農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關系,體驗工業生產的復雜性,體會勞動者勞動的堅辛。
2.培養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勤儉節約的情感態度。
3.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在工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觀念。
4.增強學生節約資源的意識,關注社會發展,關注生活中的問題,增強責任感。
能力目標
1.學習從不同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問題。
2.學習運用調查訪問、參觀等方式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初步掌握一定研究社會問題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知識目標
1.知道農業是衣食之源,是各行各業的基礎。
2.了解工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及。工農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
3.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工農業生產的重要影響。
4.知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節約資源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主要內容】
本單元共包括三個活動主題:“粒粒皆辛苦”、“走進食品加工廠”、“珍惜勞動成果”。
在“粒粒皆辛苦”這一學習主題中,設計了兩個三級活動主題。“小麥的來歷”是以大家都熟悉的農作物——小麥為探究對象,引導學生在了解小麥生產的過程中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身邊的農業”是引導學生透過生活中的食品了解有關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體會從事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勞動者的辛苦,感受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
在“走進食品加工廠”這一學習主題中,包含了兩個三級主題。一為“參觀食品加工廠”,二為“生活離不開工業”。這兩個活動主題是在認識農業,了解農業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與科學技術的密切關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工業生產的基本知識,知道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來之不易,經過了許多人的辛苦勞動。體會工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感受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教材設計思路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