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全冊教案
希望帶來的苦與樂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父母合理的希望和要求會促進自己不斷進步;反之,父母不合理或者過過的希望和要求,會給自己帶來煩惱與壓力,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2、通過學習,使學生學會分析父母不合理或過高的希望和要求給自己的帶來煩惱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能夠體諒父母的用心、理解父母的做法。 3、在了解父母對自己希望的同時培養學生調查、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從正面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成長和進步來理解父母、感激父母,理解父母對自己的希望; 2、聯系實際,讓學生通過父母的行為去理解他們對兒女所做的無私的奉獻,學會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激之情。 三、教學課時:2課時 四、教學準備: 1、讓學生在課前準備自己的獲獎證書; 2、教師錄制故事《揠苗助長》; 3、學生課前搜集古今中外父母為兒女甘心奉獻的故事。 六、教學活動及過程 1、導入新課 導語以啟示性的語言,對本課學習活動的主旨進行了了概括,重點揭示了促進孩子進步的前提是“父母的希望和孩子的愿望相一致”,那就是合理的希望和要求,會使孩子們產生動力,不斷進步;過分的希望和要求,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煩惱,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2、圖文分析 通過看圖及文字分析,使學生了解父母在學習上、生活中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給予的幫助,并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使學生自己知道,在父母的嚴格要求和督促下,如果自己堅持著去做,同樣也會取得很大的進步。 3、聯系實際討論交流 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各種獲獎證書,介紹自己取得的成績,然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分析在這些成績的背后,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及付出的辛勞。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⑴在自己取得成績的事情中,哪些是自己愿意做縣父母給予了支持、給予了巨大幫助的? ⑵在自己取得成績的事情中,哪些是自己要做且父母作出了犧牲,促使自己成功的? ⑶在自己為取得成績而努力的過程中,有沒有父母“逼迫”的成分?這種行為的后果是什么?當時自己是如何接受的?如果以后還有這種“逼迫”,自己會如何看待和接受? 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交流對父母嚴格要求自己的理解,并寫出對父母的理解及感謝的話語。 4、聽故事明道理 聽錄音故事《揠苗助長》,討論“助長”這樣目的和“揠苗”這種手段之間的矛盾。然后讓同學們聯系實際生活說一說,父母提出不符合實際的希望和要求,給自己帶來的煩惱。而且要認識哪些是真正的由“希望”帶來的“煩惱”。 七、本課總結 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我們對父母的愛也應該如此。讓我們把愛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進步”與“煩惱”的問題,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并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回報父母的恩情吧。 八、作業布置 1、制作一張“愛心”卡片,并寫上感謝父母的話語送給自己的父母,來表達對自己父母的感激之情。 2、搜集古今中外父母為兒女甘心奉獻的故事和同學們進行交流。 3、填寫課本中的表格并與同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