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師大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三單元燦爛的歷史文明教案
•建筑方式猜想:
猜測一:器械搬運說
早在公元前450年,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已親自前往埃及,研究金字塔的建筑方法。希羅多德認為,法老王出動數以萬計的奴隸,運用一系列器械將巨石由低至高一塊一塊砌上去。不過,現代的機械工程學專家認為,以當時有限的技術,這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塔頂的巨石重達60噸。
猜測二:斜坡搬運說
首先在金字塔外面興建一座大型的斜坡,把石頭拉上去。堆一層坡,砌一層石,逐漸加高金字塔。不過,這條斜坡的斜度不得超過7至8度。以金字塔的高度計算,這條斜坡足足要1英里(約1.6公里)長,而且到達頂部時非常陡峭。單是興建這樣一條斜坡的材料便相當于建造一座金字塔,這也是極大的浪費,因此可能性也不大。
猜測三:澆筑說
xx年,法國人約瑟•大衛杜維斯提出了他驚人的見解,聲稱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衛杜維斯借助顯微鏡和化學方法分析巨石的構造,根據化驗結果得出這樣的結論:金字塔上的石頭是用石灰和貝殼經人工澆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類似今天澆灌混凝土。由此推測,在古埃及,建造金字塔很可能是采用“化整為零”的辦法,先將攪拌好的混凝土裝進筐子,再抬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這樣,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術,就能澆筑成一塊塊巨石。
猜測四:水運說
有科學家認為古埃及人使用了“水運法”,即利用水的浮力四兩撥千斤,這種說法最早是由埃及文物保護委員會主席哈瓦斯提出的,1980年哈瓦斯進行巖心取樣時,發現了一個至少50米深的巖壁,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時開鑿的港口。后來,又有人還發現了連通港口的水道。他們認為水運法有可能被用在搬運巨石上面。
欣賞金字塔的相關視頻資料。
4.全班討論:金字塔為什么是震驚世界的奇跡?
5.學生發言:除了金字塔外,你還知道哪些世界建筑奇跡?
6.教師出示圖片,學生欣賞。
三、課后作業。
搜集秦陵兵馬俑的相關資料。
第二課時
(本課時以學生自己搜集資料自己解決問題為主)
1.學生提出基本問題及思考問題。
2.學生根據自己的調查的資料解決提出的問題。
3.教師運用課件介紹兵馬俑。
課題 祖先的科學技術成就 課型 新授 授課時間 月 日(星期 ) 第 1 課時(共 2 課時) 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度: 敬仰古代科學家的勤勞和智慧,激發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知識與能力:能夠說出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及對世界文明的影響,了解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的領先地位;探究和分析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理解社會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關系;培養學生能夠分析地圖,尋找圖上信息的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過程與方法:在分析、探究、體驗過程中,認識我國的科學技術成就,分析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體會古代科學家的勤勞和智慧。 教學重點 能夠說出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及對世界文明的影響,了解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的領先地位。 教學難點 探究和分析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理解社會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主要教法 講授、探究、體驗 教具 相關課件和錄像 學法指導 通過課下搜集資料、閱讀、觀察、分析的學習過程,體驗這樣的學習方法。 板書設計 祖先的科學技術成就 造紙術 四大發明的貢獻 印刷術 指南針 火藥 教 學 過 程(含 時 間 分 配)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入: 1.師問:你知道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都是什么嗎? 2.師放一段29屆奧運會開幕式的錄像,說出四大發明的名稱,并分析:為什么要將四大發明作為向世界展現中國的重要部分? 3.教師揭示課題:中華民族是聰明智慧、富有創造性的民族。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取得了四大發明及各方面的巨大成就。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四大發明的貢獻。【板書課題:四大發明的貢獻】二.新授:(一)了解四大發明 1.教師問:同學們,對于我國的四大發明,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教師出示學習要求: 1)全班分成四組,以小組為單位,分別了解四大發明,完成剛才提出的問題 2)采用不同的方式展現四大發明:如:指南針定向演示、講火藥發明的故事、制作(簡單造紙)等。 3.根據學生匯報,教師隨機進行總結。 * 造紙術:師引導:原來的書寫材料是什么?紙張比起原來的書寫材料,有什么長處呢? 1.學生大概說一說。 2.學生進行分析:認識到我國四大發明在世界歷史發展長河中的重要性。 1.學生說:了解發明時間、發明人、發明過程、發明過程的故事、對于世界的貢獻。 2.匯報交流:學生分組介紹自己了解的四大發明 1)介紹造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