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湘教版)3
a 地表變動 b 溫度變化 c 植物生長
4、 ( c )是一種灰白色、粒細而密、硬度不大、能用小刀刻劃,遇鹽酸冒泡的巖石。
a 砂巖 b 花崗巖 c 石灰巖
5、 ( b )由遠古時代生物遺體在地層中經過幾億年變化而形成的液體狀物質。
a 煤 b 石油 c 天然氣
6、 由巖漿冷卻形成的巖石是( c )。
a 沉積巖 b 巖漿巖 c 變質巖
7、科學家在( b )發現了一些遠古時代的魚龍、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化石。
a、黃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華北平原
8、( a )是貯存于地球內部的一種巨大的能源。
a、地熱 b、風 c、水
9、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方法是(a )
a、植樹造林 b、修建水庫 c、開挖河道
10、我國水土流失必較嚴重的地區是(a )
a、黃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華北平原
四、問答題
1.地震發生前有什么異,F象?地震發生時應怎樣做?
2.河中的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3.煤和石油能再生嗎?我們應怎樣開發新的能源?
第4單元 能量
1能量家族(第一課時)
編寫時間11月15日 執行時間 月 日 總序第( )個教案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實例初步知道能量的含義,能根據已有分類標準判別生活中的不同物品具有哪些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活動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紛繁復雜,初步體驗“能量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科學知識
1.知道任何物體運動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體“工作”或運動,能量可以儲存,。
2.認識能量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知道機械能、熱能、化學能以及聲、光、熱、電、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不同的能量表現形式的物體圖片(山坡上的巖石、運動的汽車、熔爐里的鋼、煤和蘋果)、介紹生活中各種不同能量表現形式的物品的資料(最好是圖文并茂的)。
2.上發條的小鬧鐘、玩具唧筒。
學生準備:
氣球、皮球、彈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個小組準備的材料可以不完全一樣)。一。教學導入
1. 學生閱讀單元頁。
2. 提問:上面都有哪些景物?根據我們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你能從“能量”的角度想想它們之間有些什么聯系?(要求說出推測的理由)。
3. 閱讀畫面中的小詩。
4. 過渡:這一單元讓我們學習能量方面的知識。
二.活動 “蓄勢待發”的能量
1.學生看第1張圖片。
2.提問:從這張圖上你獲得了什么信息?
3.學生回答問題,認識到巖石蘊藏著能量。
4.教師出示實物(上了發條的小鬧鐘、壓縮了空氣的玩具唧筒)并演示。
5.過渡:想知道有什么感受嗎?讓我們動手適一適吧!
6.學生動手實驗,抓住“蓄勢待發”談體會,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儲存。
7.小結:舉高的石塊、收縮的發條、壓縮的空氣都具有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