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3
教學時,可引導學生觀察上述幾種杠桿的不同特點,利用杠桿做一些實際的事情,然后引申到生活中的其它杠桿。關于查找人體中的杠桿,可先安排學生組內活動,讓他們在說話或做動作的過程中查找杠桿,最后交流。
【應變參考】
(1) 教學時應注意,學生對撬起石頭(或重物)方法的思考會很多,可能想到支點在重物和力
點的一側,即支點在杠桿的一端,此時用力方向不是向下,而是向上的。另外,探探對杠桿一定省力的看法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大部分學生也可能這樣認為,但教師不必在此過多追究,必須讓學生此刻產生相反的看法,待到第二部分內容進行后,學生自會體驗到使用杠桿不一定省力的。
(2)“杠桿省力嗎?”的實驗驗證,要求全員參與,特別注意的是:規律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研
究的基礎上,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予的,學生研究出多少就可總結出多少;如果全體學生研究的比較單一,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
(3)教學時注意,生活中的杠桿有一大部分已變了形狀,不是學生頭腦中的“三點一線”的那一種,如剪子就是由兩個簡單杠桿組成,兩個支點重合在軸上,同樣起釘錘也變了形狀。另外鑷子、釣魚竿等都屬費力杠桿,支點在力點與重點的一側,運動距離短,但費力。這種杠桿雖然費了力氣,但操作方便,在生活中也是必要的。
(3) 查找身體中的杠桿、搜集機器人工作的原理是一項拓展活動。如果課上教學時間不足,可
放在課下進行。至于機器人工作的原理,有趣的學生可以進行搜集,不必做統一的要求。另外,我們的軀體就像機械一樣的工作著,胳膊和腿的骨骼就是杠桿,關節就是支點。同樣,人的頜、腳和肘是杠桿的范例。
人的手臂是一種杠桿。當它抬起的時候,負重在手上,作用力在肱二頭肌上。此塊肌肉附在后臂上,離肘不遠,肘部的作用相當于一個支點。
當肱二頭肌收縮時(變短、變粗),將前臂帶起,負重也就跟著被帶起。我們可以通過用力抱舉起很重的東西,因為前臂越短作用力越大。試一試在手上放一些重書,接著把書放在肘部彎曲處,你會發現輕松多了。新課 標 第 一網
(4) 教學時,教師可根據本地區本校的教學條件進行。如對杠桿不感興趣,可直接將鉗子、剪
子作為研究重點,組織一系列的比賽活動(折段粗鐵絲、拔除木版上很結實的釘子等)通過三點的研究,達到訓練的目的。
【參考詢問點】在研究杠桿一定省力嗎?這個環節時,如果學生研究的比較單一(只研究出省力情況,或費力情況),教師可引導學生“你很聰明,已經研究出了杠桿省力的情況,能否再找到杠桿使用的其它情況呢?”。或者這樣引導“請你改變現在的實驗方法再試一試,有什么新的發現嗎?”
4 我的滑輪
【要點】利用滑輪等簡單器材進行滑輪使用原理的研究,體驗機械給生活帶來的方便。
【目標】
(1)利用滑輪、鉤碼、測力計等簡單器材進行觀察實驗,研究使用滑輪的原理,做好并分析實驗記錄。研究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是否省力。
(2)培養學生重證據,愿意嘗試的精神;使學生關注社會生活。
【怎樣進行】
(1)在猜想與驗證活動中自制滑輪。游戲比賽“自制滑輪提放重物,看誰方法多”,意在激發學生興趣,利用身邊的材料自制滑輪,進行比賽。此環節較為重要。文中出示的材料有鐵架臺、曲別針或廢舊的線軸,重物可用鉤碼也可用玩具或文具替代。在學生提升放下的過程中,找到不同的方法,可能是定滑輪,亦或動滑輪。本環節看似游戲,實則讓學生在組裝過程中自行認識滑輪,初步體驗,與下一環節有機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