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3
2.杠桿
在外力作用下能繞桿上一個固定點轉動的簡單機械。在杠桿上,使杠桿轉動的力叫做動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叫做阻力。動力的作用點叫做力點,阻力的作用點叫做重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叫做支點。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做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做重臂。當力臂大于重臂時,省力,但費距離;當力臂小于重臂時,費力,但省距離;當力臂等于重臂時,不省力也不費力。
3.杠桿的變化
剪子、鉗子、起釘錘等工具在外形上與撬棍相比有了一定的變化。但它們都是根據杠桿的原理設計的。起釘錘的支點、力點、重點不在一條直線上,鑷子的支點不在中間,剪子、鉗子的支點在軸上。鑷子是費力的,其余的都是省力的。有些杠桿類的工具設計成費力的是為了省距離,使工作方便,如鑷子,在力點(手指捏的那個地方)按下一個很小的距離,重點(鑷子尖)就能移動較大的距離,很快把物體夾住,很靈活,很方便。同樣,釣魚竿的道理也是如此。
4.定滑輪
滑輪是一種簡單機械,是杠桿的變形,有定滑輪和動滑輪兩種。轉軸位置固定不動的滑輪,叫定滑輪。定滑輪實際上是一個等臂杠桿,支點o在滑輪中心,半徑oa、ob分別為動力臂和阻力臂,根據杠桿原理,動力f與重力g的大小相等,f=g。因此,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但能改變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
5.動滑輪
轉軸的位置隨起吊重物一起移動的叫動滑輪。動滑輪可看成是不等臂的杠桿,繩索與滑輪邊沿的接觸點o為支點,oa為動力臂,ob為阻力臂,根據杠桿原理,f•oa=g•ob,或f=1/2g ,即動力f等于重力g的一半,由此可見,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變作用力的方向。
6.滑輪組
動滑輪和定滑輪在一起可以組合成各種形狀的滑輪組。滑輪組不但省力,又能改變作用力方向。例如起重機的起重臂到釣鉤間通常用滑輪組。
7.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組合
8.子貢推廣桔槔的故事
孔夫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他對有用的技術比較關心。有一次,他經過晉國,見到一個老頭在澆菜。老頭采用的是老辦法:從地面開一條隧道通到井下,一次次由隧道下井,用瓦罐打滿水抱上去澆水,既費勁,效率又低。子貢忍不住向老頭推廣起桔槔來。
桔槔是一種用來從井里打水的杠桿裝置:在井邊立一根直柱,上面懸一根杠桿;杠桿前端掛水桶,后端綁上石頭或樹段。不打水的時候,后邊的力矩大于前邊的力矩,使它的前端翹起挺高。打水的時候,將掛水桶的繩索往下拽。水桶一打滿水,又變成前邊的力矩大于后邊的力矩,這時往上提水,人花的力氣就小于一桶水的重量,相當省力。
子貢向老人推薦桔槔的好處,一天能澆100畦菜,用力小,效率高。這個故事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有了桔槔了。
第六單元 揭開燃燒的秘密
《揭開燃燒的秘密》屬于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本單元承擔的二級目標是“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并做實驗記錄”。由《火與生活》、《蠟燭會熄滅嗎?》和《探究燃燒之謎》三組綜合性探究活動組成。(見表6—1)
科學探究注重觀察實驗,注重事實證據。利用簡單的實驗工具做控制變量的探究性實驗,能幫學生獲取事實證據,提高探究能力。為了有效地實施此項二級目標,教材在設計和編寫時,既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循序漸進地指導與訓練,又考慮到各個探究活動之間的有機銜接。三個探究活動之間有著整體感知,具體引導,進行訓練,鞏固提高的邏輯關系。以一個大的探究活動為主線,輔之以拓展活動、科學自助餐等環節,使學生在親歷探究活動的同時,學會控制變量的實驗設計。同時,滲透了“尊重證據,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