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3
教學時,教師應當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組裝,自己解決實際問題,初悟滑輪的作用,切忌一步步帶著學生實驗。活動時提醒學生注意安全,記住自己操作的方法,以便交流和驗證活動時的再次利用。
(2)觀察認識各種滑輪,猜想使用滑輪的意義。認識各種滑輪是建立在交流活動基礎上的,其目的是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文中出示了升旗的滑輪、提重物的兩種滑輪,明確了滑輪的含義,引發了學生對滑輪使用的種種猜想。
教學時,可將這部分內容與第一部分整合在一起,在學生動手組合后進行匯報,匯報方法的同時認識滑輪,列舉生活中的現象,如起重機等處的滑輪。
(3)實驗驗證,使用滑輪省力嗎?。“使用滑輪能否真的省力”的實驗驗證環節,使學生發現定、動滑輪提升物體在方向與用力等方面的各自特點。進一步訓練他們利用滑輪、鉤碼、測力計等簡單器材做簡單實驗,并做出記錄的能力。
教學時,這個環節是重點,學生已經有了杠桿省力規律研究的經驗,又學會了使用測力計,因此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自行設計、解決問題,達到技能訓練的目的。教學時注意:學生可能只總結出一點點規律,也可能找不到規律,需教師適時引導,鼓勵學生對每種情況多實驗幾次,多記錄幾次,便于分析和歸納。
(4)拓展活動,滑輪的組合。 拓展活動,安排了定、動滑輪的優點重新組合。繞繩游戲與系鞋帶活動分別是定、動滑輪的應用(鞋上的穿帶孔就像是動滑輪,當用力拉鞋帶時,穿帶孔就從鞋的兩邊向鞋的中間移動)。在學生動手操作中體會滑輪的廣泛應用,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
教學此環節時,滑輪組的組合、繞繩游戲可以分組進行,而系鞋帶活動則可單人進行(我們系的鞋帶一般是動滑輪的利用, 繞繩游戲是滑輪組的應用)。
【應變參考】
(1)在“自制滑輪提放重物,看誰方法多”的環節中,有的學生可能組裝成定滑輪(將曲別針或線軸固定在某一位置),也可能組成動滑輪(讓曲別針或線軸隨重物移動)。聰明的孩子也可能組裝成滑輪組。教學時注意,這幾種組裝都可能出現。如果這樣,(1)教師應及時將對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認識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自然點出,并與下個環節合并,然后討論“你認為使用定滑輪、動滑輪會怎樣呢?”猜想后進入實驗驗證階段;(2)也可以讓學生邊匯報邊穿插“在生活中你見到過這種滑輪的使用嗎?使用它有什么好處?”待認識與猜想完畢后進入實驗驗證階段。
(2)關于滑輪、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概念不要求學生掌握,了解即可。
(3)注意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研究活動開始前要讓學生明確研究問題,有計劃進行。
(5) 教學時,教師可根據本地區本校的教學條件進行。如對滑輪不感興趣,可自編輪軸、齒輪或斜面的內容進行教學。只要能達到技能訓練目的,使學生充分認識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即可。
簡單機械
由人類最早使用的一些古老的簡單工具經演變而成的機械,一般將簡單機械按其特性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杠桿原理發展而成的杠桿類簡單機械,包括杠桿、滑輪、輪軸等。一類是由斜面原理發展而成的斜面類簡單機械,包括斜面、螺旋和劈等。利用簡單機械可以改變力的大小,達到省力、省時的目的。此外,還能夠改變用力的方向或作用點的位置,以滿足某些要求。但從作功的角度看,作為工具使用的簡單機械所作的功,都等于人力所作的功,就是說,任何機械,只能將功能轉移,而不能省功。簡單機械在現代的各種機械或儀器中仍被廣泛采用,如打字機的按鍵、鋼琴的琴鍵、汽車的剎車踏板等都是由杠桿演變而來的。在物資運輸,提升設備中,滑輪、斜面和螺旋的應用更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