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骨骼》教學設計
本課是上一節課研究內容“骨骼”的延伸與深化。關節與人體的骨骼緊密聯系,骨頭與骨頭相連的地方叫關節。教材的設計意圖是指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關節的重要作用,通過運動身體不同的部位比較體驗到關節的連接方式是不一樣的,并借助于文字資料及模型等多種資料認識鉸鏈關節、旋轉關節、鞍狀關節、球狀關節等四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同時,通過一些常見的小活動體驗到關節具有幫助緩沖等作用。
關節人人身上都有,并且也時時處處都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使我們可以輕松自如地做著各種想做的運動。但或許因為很多學生都沒有體驗過關節受到束縛時的感覺,所以他們難以意識到平時可以輕松自如地做各種活動是因為有了關節的協助。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教材注重讓學生在經歷中體驗科學、學習科學,可以先選擇把各個不同的關節固定起來再去有目的地做各種小事情,通過與平常動作的對比讓學生來體驗關節在人體運動中的作用,讓學生動手做科學,在活動中自己體驗、自己發現關節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比較身體不同部位的關節可以做不同形式的運動的基礎上歸納認識幾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
與人體的骨骼隱藏于身體內部一樣,人體各個部位的關節也具有隱蔽性,難以直接觀察,要了解各種關節不同的連接方式及工作原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具有相當大的難度,為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時考慮到了借助于與人體關節具有相似性的動物的關節來直接呈現觀察對象,讓學生在直接的觸摸、實踐中增加對關節的認識,增加他們的感性經驗,并幫助他們建構關節的概念。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通過活動找出人體上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
●能夠通過多種活動體驗、比較人體上各種關節的多種連接方式;
●能夠借助于模型、實物等了解幾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識與技能
●知道骨頭與骨頭相連的地方叫關節;
●知道有了關節,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運動;
●認識鉸鏈關節、旋轉關節、鞍狀關節、球狀關節等四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關節在人體各種運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認識到人體各部分的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系并相互適應的;
●感受人體關節的神奇與巧妙,激發研究人體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一些方便用來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膠帶等物品;
2.四種常見的自由活動關節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結構特點的某些物品,如鉸鏈關節——鉸鏈、旋轉關節——旋轉式門鎖等;
3.課前去菜場購買部分豬蹄、去肉排骨等作為觀察關節連接的材料;
4.學生課前吃雞、鴨、排骨等的時候注意觀察動物的骨頭與骨頭之間是如何連接的。
教學過程設計
一、交流談話,揭示課題
1.投影出示機器人行走、工作的視頻,觀察:機器人行動起來與我們有什么不同?你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2.學生交流介紹。
3.提問:人可以靈活地做各種動作跟我們身上的哪部分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呢?(揭示課題:關節)
4.談話:關于關節,你想知道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