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骨骼》教學設計
知識與技能
●知道人體內大約有600多塊肌肉,約占體重的40%左右;
●知道人體內有三類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們具有不同的特點與功能;
●知道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實現的;
●了解手臂是如何運動的,附著在骨頭上的肌肉總是成對在一起工作,一個收縮,另一個就舒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自己制作手臂活動模型,激發學生對人體運動研究的興趣;
●通過多種活動體驗到人體肌肉在運動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體內的骨骼、肌肉以及身體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夠完成各種運動,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1.課前去菜場購買一個完整的雞翅膀解剖后供學生觀察模擬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用;
2.人體肌肉的教學掛圖;
3.手臂活動模型;
4.人體肌肉的相關電教資料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交流談話,揭示課題
1.談話:你們有沒有手和腳被凍麻的經歷?那個時候你能拿住東西、做出你想做的動作嗎?為什么?
2.講述:僅靠骨骼還不能使我們的身體動起來,要使我們的身體動起來,必須有肌肉的參與。(揭示課題:肌肉)
【評析】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歷來初步感知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紹不再是簡單的灌輸而是真切的體驗。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類型
1.提問:我們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學生交流。
3.利用電教資料介紹:肌肉的類型。
人體內有三類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種肌肉的特點。
4.觀察人體肌肉掛圖,了解人體的骨骼肌分為頭頸肌、軀干肌、四肢肌。
【說明】科學教材上沒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類型這幾方面知識的介紹,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內容。作為知識的介紹,本人認為這些內容對學生正確建構有關肌肉的科學概念是有幫助的。
5.小結:我們的身體上有600多塊肌肉,肌肉約占體重的40%。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而實現的。
6.活動:摸摸自己的身體,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評析】使骨骼產生運動的是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本課的研究重點——骨骼肌。通過觀察掛圖、觸摸等多種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與分布。
三、觀察體驗: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探索活動:肌肉在運動中所起的作用
(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個曬衣服的彈性夾子,在2分鐘內以盡可能快的速度來回夾緊、松開夾子。數一數在肌肉疲勞之前你能夾幾下。
(2)休息一會兒,然后重復第1步的動作。
(3)思考、預測: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復第1步和第2步的動作,那么會發生怎樣的情況呢?檢驗一下你的預測。
2.預測: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3.活動體驗:
(1)站直后向前彎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覺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覺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過來使勁壓,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