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骨骼》教學設計
【評析】學生的生活是科學學習的源泉。人們日常所做的許多活動與身體的結構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通過完成各項活動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關節的不同類型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身體的一個過程。
四、總結拓展
1.談話: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對關節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關節還有什么作用?
3.活動體驗:將你的腳尖踮起,然后迅速將腳跟落下。比較一下,在身體挺直和膝關節彎曲兩種狀態下,做這個活動你的感覺有什么不同?
【評析】課堂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學生對科學問題的探究是無限的。提一個留有思考余地的問題猶如在學生的心田播下一顆科學的種子,在合適的氣溫、環境下,這顆種子將生根、發芽、開花。
附錄:主要的四肢關節
肩關節由關節囊包圍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而成。因肱骨頭的關節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關節盂小而且淺,加上關節囊松而薄,所以,肩關節活動靈活,是全身易脫位的關節之一。
肘關節是一個復關節,由三個關節共居同一關節囊而成。肱尺關節是肘關節的主關節,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可展伸140°。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的關節凹構成。只能作屈伸和回旋運動。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尺骨上端的橈切跡構成。伸肱時,前臂與上臂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與上臂之間形成一開向外側的角度,這個角叫提攜角(男性約為165°,女性約為135°)。橈腕關節由橈骨的腕關節面與舟、月和三角骨構成,可做屈伸、內收、外展和環轉運動。橈腕關節與腕間關節共同活動的范圍是:屈最大,約90°,伸45°,內收40°,外展20°,環轉度極小。
腕掌關節由下排腕骨與掌骨構成。除拇指腕掌、小指拇掌關節能作屈伸、收展、對掌及環轉(僅拇指腕掌關節有)等運動外,余三個腕掌關節基本不動。
髖關節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由于髖臼較深能容納股骨頭的2/3,而且髖關節囊及其周圍的肌肉又比較強厚,因此,穩固性比肩關節大。髖關節脫位也僅次于肘關節和肩關節。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的關節面,脛骨上端的關節面和髕骨關節面構成。滑膜腔被兩條交叉韌帶分割。前、后兩條交叉韌帶尚有防止脛骨前、后移位的作用。膝關節內有月牙狀的關節盤,叫半月板,其內側大,外側小。當膝關節半屈于內旋或外旋位時,突然的強力伸膝運動,可使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囊堅韌,關節囊的前壁有髕骨和髕韌帶;兩側有脛、腓側副韌帶;后方有斜韌帶加強。
踝關節由脛骨下端及內踝、腓骨外踝與距骨構成,屬于滑車關節。踝關節負重最大,關節面較小,但踝關節囊有韌帶加強,內側韌帶從內側將內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連結起來;在外側有距腓前、后韌帶和跟腓韌帶連結腓骨、距骨和跟骨。因踝關節周圍韌帶強而有力,以致在踝扭傷時,即使內外踝發生了骨折,韌帶尚未受損。
教學反思:
3.肌肉
教學資源開發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材第1單元《骨骼與肌肉》中的第3課。人體所進行的每一項運動,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體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體維持正常運動功能的條件:1.骨骼肌肉系統——正常的關節活動度和肌力;2.神經系統—對骨骼肌肉的正常的神經支配;3.心肺血管系統—為運動提供所需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