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式條形統計圖(教學案例)
……
師:有哪些月份的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
生1:7月份!
生2:7月份和8月份的月平均降水量都相差30毫米.
師:對,讀圖要仔細,在沒有全面觀察問題時,不要輕易下結論.
師:甲市月平均降水量是如何變化的
生1:甲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從一月到八月呈上升趨勢,8月到12月呈下降趨勢.
師:能描述的在具體一些嗎 比如說哪一個時間段上升平緩,哪一個時間段下降急劇等等.
生2:我來補充一下.甲市的月平均降水量從1月至8月呈上升趨勢,其中1至4月上升平緩,4至8月快速上升;8至12月呈下降趨勢,其中8至9月急劇下降,9至12月平緩下降.
師:誰能說說生2描述的特點
生3:他是先從總趨勢上描述,在具體分析各個部分.我覺得這樣描述有條理,有重點,把信息反映得更全面.
師:非常好,能用這種方法分析乙市的降水量變化情況嗎
…
師:從總體上看,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什么
生1:甲市是先升后降,乙市是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生2:兩市月平均降水量最明顯的差別是甲市只有一次升降,而乙市有兩次升降.
師:把握得很好!從總體上看,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甲城市只有一個"峰",而乙城市則有兩個"峰".
師:今天我們學到的折線統計圖與以前學的不同,能給它取一個名字嗎
生:復式折線統計圖!
(師板書:復式折線統計圖)
師:復式折線有什么特點
生:我覺得復式折線統計圖除了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征外,還應具備方便對比的特點.
師:對!還應注意一點,要在統計圖的右上角標注清楚不同的折線分別表示什么.
三,應用拓展,應用復式折線統計圖分析推斷.
課本62頁"試一試"
1,做一做.
師:請大家根據甲,乙兩城市平均氣溫統計表,在書上獨立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
2,答一答.
師:甲市最高平均氣溫出現在幾月 乙市最高平均氣溫出現在幾月 (生答略)
師:兩城市最高月平均氣溫相差多少攝氏度 (生答略)
師:甲,乙兩城市的月平均氣溫是如何變化的
生1:甲市月平均氣溫從1月到7月一直上升,到7月達到最高,之后開始到12月一直下降.
生2:乙市月平均氣溫1月最高,然后從1月到8月一直下降,到8月達到最低,之后開始到12月一直在上升.
生3:我發現甲,乙兩個城市月平均氣溫的變化趨勢是相反的.
生4:我想兩城市應分別位于地球的南北半球.
師:分析的不錯.能推測出甲城市在哪個半球,乙城市在哪個半球嗎
生5:這很簡單.假如甲城市在南半球,則乙城市在北半球;如果甲城市在北半球,則乙城市在南半球.
生6:不對!甲城市肯定在北半球.因為甲城市的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與我們國家的氣溫變化情況相同,我們國家在北半球,所以,甲城市肯定在北半球.
師:大家同意他的分析嗎
生:同意.
師:看來,聯系實際能使我們的推測更合理,準確.
師:從總體上看,兩城市月平均氣溫最明顯的差別是什么
……
(設計意圖:本環節既是鞏固,拓展的環節,也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評價的環節.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考察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
1, 提供給學生整理好的數據——"甲,乙兩城市月平均氣溫統計表",讓學生獨立完成相應的復式折線統計圖;
2, 通過問題回答考察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3, 培養學生通過對比分析,作出合理推斷的能力.)
四:回顧與反思.
師: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
[課后反思]
拋磚引玉,"悟"中提升
——教學《復式折線統計圖》有感
楊振寧教授在對中美學生的對比中談到:中國學生學得多,悟得少;美國學生學得少,卻悟得多.這也是美國學生在高中階段綜合素質遠遠超過中國學生的原因之一.仔細剖析,"學與悟"的問題之于教師,核心還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問題.在此,通過引導,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