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式條形統計圖(教學案例)
復式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單式統計圖及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此前,學生已經了解了刻畫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量——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因此,關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相當豐富的知識背景,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上進行有效建構.
一,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促使學生自發地"悟".
我校位于市郊,距離城區較遠,大部分學生乘校巴車往返,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很不切合實際,因此我選擇了每個孩子都會遇到的問題——家庭用于食品方面的開支問題進行為期兩周的統計.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也就是下意識主動思考的過程,因此,當老師問起:"兩幅統計圖的折線趨勢有何不同 ",學生不僅答出了區別,并對這種差別作出了合理推斷:周三開支猛增的同學家一定招待親朋了.這個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形成了一種推斷的下意識.在此,兩幅圖的不同就是一對"矛盾",教師輕輕一點,學生所悟脫口而出,
我們相信,這種下意識若不斷的被老師"點擊",一定會變成一種自覺行為.
二,利用課堂上的生成資源,促使學生自覺地"悟".
在繪制"2005年甲,乙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統計圖時,學生中出現了"單式折線統計圖"和"復式折線統計圖"兩種描述方法,教師沒有講解兩種描述方法的優劣,而是述而不作的呈現兩種方式,讓孩子自己去辯論,因為辯論的過程也是發現本質特征的過程.但是,脫離具體問題背景的辯論,不過只是視覺或操作層面的優劣之分,并不能涉及到問題的實質.而問題"甲,乙兩城市幾月份月平均氣溫最接近 "是引發矛盾雙方思考的實質問題,因為單式折線統計圖很難看出這個問題,學生雙方認知矛盾在此得到統一,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征也顯而易見.這次的"悟", 是在教師駕馭下的一次自覺地"悟",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完成了認知的一次飛躍.
三,通過知識技能評價,實現更高層次的"悟".
學以致用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根本動力,但是單純模仿性的"用",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不斷有所"悟"的"用",卻可以極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的第三環節,學生根據"甲,乙兩城市月平均氣溫統計表"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后,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推斷出甲市在北半球,乙市在南半球,這是學生思維的又一次飛躍.這次飛躍,不僅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復式折線統計圖方便對比這一特點,更提高了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不得不說是所"悟"的又一次提升.
《標準》指出,統計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而我們知道,一種觀念,意識的形成都需要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孩子們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過程.但這一過程決不應是一個套用,模仿,無目標的分析過程,它更應是一個讓孩子有所悟,不斷提高綜合能力的過程.
[點 評]
"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讀統計圖的能力"是統計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本節課在讀圖方面,教師能因勢利導,培養學生關注有效信息,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1,引導學生關注"極值",即最大值和最小值.如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分別讓學生觀察:家庭開支最多的一天和最少的一天;甲,乙兩城市降水量最高和最低的月份;甲,乙兩城市月平均氣溫最高的月份.在這種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逐漸學會"讀圖".
2,引導學生有重點的描述折線的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