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版美術教案(三年級)
案。
作業要求:
每人用顏色繪制一條或兩條二方連續紋樣圖案。畫面效果要精細工整。
課前準備:
學生帶備紙、尺子、鉛筆、色彩畫用具。
教師準備范圖及有二方連續裝飾的實物,紙、顏料。
教學過程:
第一節
一、欣賞:以課本上的圖例及準備的實物指導學生欣賞,介紹二方連續在環境布置、建筑設計、書籍報刊、版報宣傳、民族服飾、生活用品等方面的廣泛用途及意義。
二、看課本的骨式圖例,講授二方連續的基本規律及基本骨式:折線式、散點式、波
浪式……
三、設計方法:
l、畫一長帶狀的長方形,把它分成相等的若干格。
2、確定骨式設計單位紋樣。幾何形、點線組合的任意形、動物、花草植物等均可選
作資料。在一方格內,設計單位紋樣要簡練、概括。
3、把單位紋樣重復排列在骨架內(每一個方格內)。
4、設色:在單位紋樣內設計色彩。顏色對比要明快、鮮艷,層次要分明。用色不宜
多,最好是用較少的顏色取得最佳的效果。
5、著色完成。先紋樣,后底色或先底色,后紋樣均可。
四、學生作業,教師輔導:每人繪制一條彩色二方連續圖案。本節課完成圖稿。
第二節
一、檢查前一節課圖稿設計情況。再次強調本課作業要求:骨式明顯,花紋簡練,色
彩鮮明。
二、講述色彩配置的要點:
1、復習第四課:《原色、間色》的基本知識及曾經做過的色彩配置作業。
2、明確要求學生選用其中的一組色彩作圖案用色,完成二方連續彩色圖案。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四、總結二方連續的作業情況。請幾位同學說說自己及別人的作品的優點,并談談
學習體會。 課題:有趣的排列 (設計)
教材分析:
美術教學大綱要求三年級學生能“用各種材料排列、組合拼貼出各種圖形”。這是提
高學生設計造型能力及豐富的構想力、審美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課本由“日常生活里常常可發現有趣的排列現象”,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認識美、尋找
美。課本列舉了:管狀物、瓦片房頂、地磚、豆子的排列形式,這些排列的“作者”也許
無意在設計一件藝術品,但其“無意”的排列卻成了有一定規律的藝術圖形,具有形式的美。這類排列的“藝術品”在生活中和大自然里還可隨時覓見:木材的堆放、山野中叢叢的植物、編織物上的紋理、水果店上堆放和掛著的水果……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留意觀察這種現象,發現形式美的排列現象,豐富生活體驗,提高他們對美的認識,并可從中引發豐富的設計構想。
在引導學生觀賞這些有趣的排列現象的同時,啟發其認識“排列”的“有趣”,指導他們從中找出排列方法的一般規律 (即以一種小物件按同方向或不同方向作重復排列),
從而拓寬學生圖案排列的知識。
本課要求學生選用一些平常的小材料,按一定的規律來作排列練習,并粘牢在紙上,
成為有趣的美的實物排列畫。
教學目標:
讓學生觀賞、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有趣的排列現象,找出排列規律,并能按照規律自己設計一個有趣的排列。
作業要求:
運用各種易得的小物品,設計一件有趣的排列。
課前準備:
一、教師制作的示范作品,以供學生參考。
二、布置學生搜集制作的材料,準備粘貼的用具。制作的材料:火柴枝或牙簽、花生殼、小瓶蓋、棋子、小木夾、葉子、干花草、豆類、大小鈕扣等,小物件數量要多。
三、平面構成中簡單的重復構成作品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