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人教版)
2.作者簡介:弗雷德里赫•西爾歇 1789年6月27日出生在沃騰堡,是19世紀德國有名的作曲家和民歌搜集家。西爾歇從小隨父親學習音樂,后師從奧伯蘭學彈管風琴。18xx年他定居在斯圖加特,師從克羅采和赫默學習鋼琴和作曲。1817年,他成為艾爾萬里卡學院的作曲教師 。西爾歇的主要作品是歌曲。1860年8月26日逝世,終年71歲。
3.歌曲分析
歌曲《洛累萊》c大調、6/8拍、單樂段結構。它用三段詞精煉地概括了這個古老的傳說。它的曲調帶有很濃郁的德國民歌特色,樸實無華。它是基于第一句的主題發展而成的,而歌曲中先后三次出現第一句的主題。歌曲為弱拍起唱、速度適中、帶有敘述性。
(二)《魔法師的弟子》
1.背景材料
《魔法師的弟子》,法國作曲家迪卡斯創作于1897年。翌年5月1日在巴黎國民音樂協會管弦樂演奏會上首次演出。作者親自指揮。樂曲以德國文學家歌德(1749~1832)的敘事詩《魔法師的弟子》為題材。情節為:魔法師的徒弟經多次窺察,從師父那里學得一句咒語,能使掃帚代人取水。一日,師父外出,徒弟趁機念起咒語,于是掃帚取水不止,徒弟樂不可支。水越來越多,徒弟忽然發現自己未學會使掃帚停止取水的咒語,眼看流水滾滾不止,徒弟驚慌失措,一斧頭將掃帚劈成了兩半。不料,分成兩半的掃帚變成兩把掃帚,輪流取水,大水泛濫成災,徒弟大呼救命。正巧師父趕到,急念咒語,才解救了災難。
2.作者簡介:迪卡斯 (1865~1935) 法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882~1889年在巴黎音樂院學習。1888年以清唱劇《維勒達》獲羅馬獎二獎。1892年開始在雜志上發表音樂評論文章。19xx年起,先后任巴黎音樂院管弦樂法和作曲教授;19xx年起兼任師范學院教授。曾參加整理、出版《拉莫全集》和《庫普蘭古鋼琴曲集》,校訂貝多芬、d.斯卡拉蒂的作品。1934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迪卡斯的創作態度嚴謹,不輕易發表作品,且晚年丟棄大量手稿。從僅存作品中反映出,他遵循古典音樂傳統,吸收現代音樂(特別是印象主義)的某些因素,堅持表現自己的個性,在法國被稱為“獨立派”。其音樂成就主要表現在大型管弦樂曲方面。例如,c大調交響曲兼有古典主義的嚴謹和浪漫主義的熱情;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有生動的節奏和絢麗的配器,是他獨創性最強的作品,被德彪西譽為一部“作曲法講義”。我國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在法國曾隨迪卡斯學習過理論作曲。迪卡斯創作的主要作品有:《c大調交響曲》、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波利耶克特》序曲 ,芭蕾舞劇《仙女》、歌劇《阿蘭娜和藍胡子》,清唱劇《維勒達》,鋼琴曲《降e小調奏鳴曲》、《拉莫主題變奏曲、間奏曲和終曲》、《悲哀的前奏曲》、《遠方牧人的呻吟》等 。
3.樂曲分析
《魔法師的弟子》為交響詩。全曲分成序奏、諧謔曲和結尾三部分。序奏部速度較慢,9/8拍。小提琴和單簧管先后奏出的兩個動機: 都描寫了魔法師的弟子輕聲咕噥、誦念咒語的情景。兩個接連出現的動機中,樂曲對后一個動機予以強調,然后反復一遍。接著突然增 強力度,表示咒語開始生效,掃帚突然活動起來。隨后,在定音鼓的猛擊下結束了這一富于戲劇性的序奏部。接著樂曲進入由諧謔曲組成的主體部分。一開始由大管呈示的諧謔曲主題(見下例),由序奏部第二個動機演變而成。生動地描繪了掃帚拎水的情景。同時也使人聯想到魔法師的弟子得意洋洋的神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