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人教版)
張寒暉 (1902~1946) 作曲家、戲劇家。河北定縣人。1922年入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學習戲劇表演,1925年入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戲劇系學習表演和編導。1929年畢業后在北京、西安等地從事中學教育、戲劇演出、民眾教育和報刊編輯等工作。1941年8月赴延安。先后擔任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秘書長、戲劇委員會委員等職。1946年在延安病逝。一生創作歌曲50余首, 大多自己作詞。并作有配合革命斗爭的秧歌劇。代表作品有:《松花江上》、《去當兵》、 《游擊樂》、《軍民大生產》等。他創作的歌曲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樸素、洗煉,形象鮮明,語言生動。
(二)《翁嘿呀》
《翁嘿呀》是吉林延邊朝鮮族的一首勞動歌曲,因歌中用了很有特色的襯詞“翁嘿呀”而得名。朝鮮族農民在集體勞動中,合著勞動節奏,“一領眾和”地歌唱,有利于調節精神,統一意志。歌詞隨興而編,領唱者唱正詞,眾人唱襯詞。表現了豐收時節的打谷場上,人們載歌載舞、喜獲勞動果實的情景,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歌曲具有濃郁的朝鮮族民歌特色。歌曲為c羽調式、由 、1、2、3四個音編織而成。2/4拍子。一段體結構(單一部曲式)。歌曲節奏緊湊、規整,突出的節拍重音,有規則地進行,使大家的力量集中,情緒高漲。開始的4小節中帶長音的引子由眾人唱出,好像大家已經做好勞動準備,就等一聲號令開始干活。接下來是“一領眾和”的演唱,領唱從高音開始,以興奮的情緒唱出第一句,眾人在句尾呼應,而后是緊張的間隔一小節的領唱與合唱的交替進行,節奏緊湊,腔節短小,猶如自然的勞動呼號。到最后句尾4小節又出現了與引子相同的曲調,但與引子效果不同的是,此處已告一個段落,這樣的結尾便于在持續性的勞動中不斷反復演唱。這種旋律特征也是許多勞動號子所共有的。這首歌曲具有明顯的勞動歌曲特點,重音突出,節奏感強,唱腔短小,近似于自然勞動呼號,而且歌詞常常是即興而編的。
(三)《哈腰掛》
《哈腰掛》是流行于我國東北林區的一種抬木號子。又稱“吆號子”,流傳較廣,遍及整個東北林區。屬于搬運號子類。1956年著名號子歌手趙希孟根據林區號子改編成男聲合唱《森林號子聯唱》,《哈腰掛》是其中一首,曾在全國音樂周上演出,得到好評。搬運木頭時,木頭兩側各站4個人,歌唱形式為一領眾和,當領唱者唱出“哈腰掛呀”時(預備開始的號令),大家一起彎腰(哈腰)把掛鉤掛在被抬的木頭上,當挺起腰來開始起步時,左側4人邁右腳,右側4人邁左腳,形成相對的腳步,邊走邊唱,隨著歌聲的節奏齊步向前邁進。《哈腰掛》歌唱簡便,氣勢雄渾,歌曲采用d宮調式。節拍采用兩拍子與一拍子混合形式,其節拍規律是“強、弱、強”。曲調的基本結構是單樂句的多次反復變化,樂句的銜接不固定,也沒有一定的句數,根據勞動的情況隨時都可以結束。曲調起伏較小,全曲雖有一個八度,但經常用的音調只在 的五度范圍內。多為依字行腔,與當地方言音調緊密結合。在抬較細的小木頭時,進行的速度比較快,歌聲高亢,號子的旋律性較強;如遇到沉重的大木頭時,每個人肩負著幾百斤的重量,精神需要高度集中,行進速度不僅減慢,而且唱時不可避免地帶著粗重的自然呼喊聲,領唱與和唱在接腔時常形成聲部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