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人教版)
齊•寶力高 (1944~ ) 馬頭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內蒙古自治區的科 爾沁,現任內蒙古歌舞團獨奏演員。其演奏曲目有《草原連著北京》、《萬馬奔騰》等。
(六)《筷子舞》
筷子舞是流行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的一種民族舞蹈。這種舞蹈多在喜慶的節日里由男藝人作單人表演。表演時,演員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勢邊唱邊舞。舞動時,用筷子敲擊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時還旋轉著敲擊地面。通常,舞蹈的節奏會由慢到快。筷子舞的伴奏樂器主要有:笛子、三弦、揚琴、四胡等。其伴唱音樂也多為當地流行的2/4 、4/4拍民歌。總之,這種舞蹈具有節奏性強、情緒熱烈歡快的特點。《筷子舞》這首樂曲是一首鄂爾多斯民歌。它由四個樂句組成。其音調以五聲羽調式為基礎。樂曲的前兩個樂句,其節奏比較平穩、均勻,而后兩個樂句則顯得跳動、活潑。經過編配,這首樂曲呈復調形態。伴奏聲部使用了打擊樂器。它很好地配合了樂曲的律動及情緒。
三、 教 學 時 間(3課時)
(一)學唱歌曲《小黃鸝鳥》及《銀杯》
1.學唱歌曲前要完整地聆聽范唱;條件允許的話,最好能觀看錄像。
2.注意控制歌曲的節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演唱《小黃鸝鳥》時,還要注意兩個聲部間力度上的均衡及層次感。
3.在感受、演唱歌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兩首歌曲的調式特點。
4.模擬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時,要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如敬酒、唱酒歌時,要把酒杯舉至頭頂;客人要恭敬地接過酒杯并把酒喝干。
(二)聆聽《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達亞波爾》及《萬馬奔騰》
1.初聽時要完整地聆聽作品,并要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判斷歌手的或樂器的音色。
2.要引導學生抓住音樂要素的特點,感受、體驗音樂的情感及其鮮明的民族風格。
3.要向學生介紹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4.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德德瑪及騰格爾的音色,認識他們不同的演唱風格。
5.聆聽《萬馬奔騰》時,可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課本上的旋律線圖譜,也可鼓勵學生用他們喜愛的方式記錄、表現自己聆聽的印象。
(三)演奏《筷子舞》
1.要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演奏中做到節奏準確、速度穩定、聲部間和諧均衡。
2.初學時放慢速度,要注意樂曲的句法。熟練后,要表現樂曲應有的情緒。
第三單元 多彩的美洲
一、教 學 目 標
(一)樂于以積極的態度體驗美洲、拉丁美洲音樂的民族風格,喜愛美洲、拉丁美洲民族音樂,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世界多元音樂文化。
(二)能夠演唱歌曲《紅河谷》和《拉庫卡拉查》,能表現兩首歌曲的不同情緒,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歌。
(三)聆聽《平原,我的心》、《我們堅決不動搖》和《化裝舞會》,能夠領會拉丁美洲音樂的鮮明民族風格和它們的節奏特點。
(四)結合歌唱、欣賞活動,參與敲打節奏等創造性活動。
二、教 材 分 析
(一)《紅河谷》
《紅河谷》是流傳于北美洲紅河一帶的民歌。它帶有美國北方民歌的某些風格特色,在加拿大南部也很流行,因而加拿大人認為它是一首加拿大民歌。這首歌傳入我國后,有人稱之為加拿大民歌,也有人稱之為美國民歌。歌詞為j.衛爾所填(衛爾這個人情況不詳),《紅河谷》的歌詞有數種不同的版本,這里采用的是最原始的版本。紅河因河水中含紅褐色土,水色發紅而得名。有兩條支流,習慣上稱為北方紅河和南方紅河 。北方紅河發源于美國明尼蘇達州西部的冰川湖,從南向北流,為明尼蘇達州和北達科他州的界河,流入加拿大的馬尼托巴省,繼續向北注入溫尼伯湖,全長498公里。南方紅河發源于美國的得克薩斯州西北部,流向東南方,中下游經墨西哥灣低地匯入密西西比河,是密西西比河最南邊的一條主要支流,河長2045公里。《紅河谷》歌詞表現了移居于北美紅河一帶人民,在這里墾荒種地、建設家園,終于將野牛出沒的荒原變成人們安居樂業的地方。它回顧了人民艱苦創業的經歷,并展望美好幸福的生活前景。歌詞富有生活氣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歌曲為g大調,4/4拍子,歌謠體,單樂段結構,總共8小節。 有的版本以重復前面的8小節樂段作為副歌。歌曲的節奏穩健,富有動感,旋律樸實、舒展。音域不寬,兩個聲部的音域不超過一個八度。易學易記。在曲式結構上,歌曲由兩個樂句構成,每個樂句又由兩個樂節構成。這兩個樂句的節奏相同。旋律以級進為基礎,間或使用跳進。在句法上采用一問一答、前呼后應的手法,第一樂句為半終止收束,第二樂句為完全終止收束。每個樂句由兩個樂節構成,這兩個樂節的節奏,除了結尾略有區別之外,其他部分節奏則完全相同。顯示出歌曲旋律既統一又有變化的的特點。這些形成了這首歌曲的樸實無華、感情真摯而深沉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