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人教版)
緊接著出現的序奏部第一動機的變體,使人仿佛看到興奮的魔法師的弟子更為起勁地誦念咒語使掃帚工作得更勤快些:
接著,掃帚搬桶倒水的諧謔曲主題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開,氣氛越來越熱烈,使人仿佛看到沒有學會解除魔法咒語的魔法師的弟子在滔滔不絕的流水面前手足無措的慌張神情。這時小號猛然吹響,頃刻間樂聲突然停止,象征驚慌失措的魔法師弟子猛地用斧頭將掃帚劈成兩半,一切驟然歸于安寧。然而,稍過片刻,諧謔曲主題再次奏響,情緒更為激烈,氣氛更為緊張,象征兩把掃 帚同時積極行動起來,輪番取水,流水滾滾而來,不可阻擋。結尾部由銅管奏出號角性的音調,表示魔法師回來了。于是樂曲回復與序奏部一樣的慢速度,象征魔法師急念咒語后,掃帚立刻停止行動,一切回歸平靜,最后,樂曲在安寧的氣氛中結束。演奏時間約12分鐘。
(三)《黃鶴的故事》
1.背景材料
這部交響詩是根據一個古老的民間傳說寫的。故事大意是:很早以前的江南水鄉,人們辛勤地勞動著。在這些善良的人們中間,有一位豪爽樂觀的民間藝人老馬,他常以美妙的竹笛聲為人們驅散憂愁、帶來歡樂。一天老馬要遠去,為了不使朋友們失去歡樂,他在墻上畫了一只黃鶴,并唱道:“黃鶴黃鶴快跳舞,千萬別去老爺府;在我的笛聲下,給人們多跳舞。”老馬走了,黃鶴從墻上飛下來,人們高興地唱道:“老馬老馬好老馬,畫只黃鶴頂呱呱,黃鶴啊,給我們跳舞吧!”黃鶴高興地為人們跳著舞。突然,丑陋愚蠢的官老爺闖進來,搶去了黃鶴。從此,黃鶴不再起舞,人們失去了歡樂。過了些時候,老馬回來了, 他那悠揚悅耳的笛聲,使官老爺驚慌失措。黃鶴終于迎著笛聲沖出官府,與勤勞的人們一起,歡歌飛舞,共慶勝利。
2.作者簡介
施詠康 (1929~ ) 作曲家。《黃鶴的故事》是施詠康1955年在上海音樂學院的畢業作品,1956年首演于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周。1957年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獲獎,此后曾被一些世界著名交響樂團演奏。
3.樂曲分析:交響詩《黃鶴的故事》是用奏鳴曲式寫成的。開始在輕柔平穩的弦樂顫音背景上,由雙簧管與長笛先后奏出引子的主題平穩的和聲,清淡的樂器組合,描繪出一幅秀麗的江南水鄉情景。呈示部主部主題是藝人老馬的主題,它優美歡快,具有濃郁的江南民間音樂風格。當清脆的竹笛(曲笛)演奏這一主題時,使人聯想到這是藝人老馬美妙的笛聲。老馬與人們依依不舍地告別。樂曲在豎琴琶音與小提琴泛音的襯托上,利用樂器的變換交替,即音區音色的變換交接,由高到低,由強而弱,主部主題慢慢的消失。它仿佛在描述老馬的離去。連接部的短小華彩句由鋼片琴演奏,純四度雙音的連續四五度跳進,音型華麗,充滿幻想。 好像黃鶴展開那漂亮翅膀,由墻上飛舞下來。呈示部副部,有兩個主題,著力刻畫黃鶴形象的不同側面。副部第一主題是輕快、抒情、歌唱性的,在鈴鼓固定的節奏型 伴奏下,先后由小提琴、單簧管、長笛及木管與弦樂四次重復,表現了黃鶴邊唱邊舞、抒情優美的動人形象。副部第二主題是由一個具有5/8特點的活潑而跳躍的動機 多次反復而成。但有趣的是伴奏的鈴鼓與小鼓,卻仍然是歡快而富有彈性的6/8拍子,兩種節拍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我們看到了黃鶴的另一側面——活潑歡樂的舞蹈形象,一個上下飛舞、歡騰跳躍的形象。在經過轉調進一步渲染歡樂的氣氛,黃鶴越跳越起勁、舞姿變化多端,副部的兩個主題交融一起,使呈示部進入高潮,隨后以螺旋式下行音調,使歡舞的場面漸趨平靜,樂曲進入呈示部結束部。在弦樂的 旋轉搖晃的撥奏上,由小提琴與單簧管,小提琴、雙簧管與長笛對奏副部兩個主題的變形。音樂輕柔多了,好像黃鶴又變換了一種舞姿。樂曲進入展開部。突然不協和和弦的闖入,一些不安的、緊張而驚恐的音響,預示著代表惡勢力的官老爺將破壞這一切,音樂由短笛和長笛尖銳地奏出副部第一主題的動機變形,表現出黃鶴的緊張與不安,同時伴以長號演奏的老馬主題動機的變形,顯示了人們對老馬的思念和潛藏著的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節奏逐漸緊縮,由三連音變成連續出現的十六分音符,然后自由模進傾瀉而下,官老爺闖來,搶走了黃鶴,黃鶴不再跳舞了,小提琴在中低音區以不同的調性演奏黃鶴主題的變形,加深了苦難和悲劇的情調,但光明終歸要戰勝黑暗,音樂逐漸明朗起來,最后,通過豎琴的華彩樂段,結束了展開部。再現部是從遠處傳來老馬悠揚悅耳的笛聲開始的。官老爺愚蠢奸詐的主題動機一再出現,但黃鶴終于在老馬的召喚下沖出官府,飛回人民中間,和人民一起盡情地歡樂歌唱。熱烈的歌舞場面,長號與小號相互模仿黃鶴的第一主題動機,而木管與弦樂則以黃鶴的第二主題流暢地伴奏。后通過圓號的過渡,出現中國竹笛的大段華彩,描述藝人老馬歡快樂觀的性格與人們對他的愛戴,也象征著人們希望永遠得到和平幸福的生活。最后,在十分歡騰熱烈的舞蹈場面中,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