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人教版)
(二)《冬》
1.作者簡介:維瓦爾第 (1678~1741)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教育家。他出身于威尼斯的一個音樂世家,從小跟父親學習音樂,1693年進入教堂,任教堂圣職,被稱為“紅發神父”。后因健康原因,他辭去圣職,專心從事音樂創作和教育工作,任威尼斯專收女性孤兒的圣彼得堡學院院長。1741年他旅行至維也納,當年在維也納逝世。他寫過眾多的音樂作品,傳世之作約有800余部,包括歌劇、大合唱、交響曲、協奏曲等。維瓦爾第把自己對形式的精通運用于協奏曲的發展,奠定了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基礎,寫過454首協奏曲,堪稱“協奏曲之王”。維瓦爾第的創作繼托雷利之后進一步確立了小提琴協奏曲的形式,發展了小提琴等樂器的演奏技術,豐富了管弦樂隊的表現力。他是最早在創作中使用單簧管的作曲家之一。作品生動活潑,富有濃郁的世俗生活氣息。作為小提琴家,他創造了新的戲劇性的演奏風格,并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小提琴家。小提琴協奏曲《四季》是他的代表作。維瓦爾第主要作品如:協奏曲《和諧的靈感》,小提琴協奏曲集《非凡》,《和聲與創意的試驗》12首,其中第1~4首合稱《四季》,分別題為《春》、《夏》、《秋》、《冬》;西滕琴協奏曲,長笛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大管協奏曲,豎琴協奏曲,雙簧管協奏曲,小號協奏曲,圓號協奏曲,曼多林協奏曲等。此外有奏鳴曲數十首。還有歌劇《羅西菜納和奧龍塔》,清唱劇《勝利的猶滴》,以及彌撒曲、誕辰劇等。
2.樂曲分析
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約作于1725年。它由4首樂曲輯成:(1)春,e大調, rv269(作品編號,下同);(2)夏,g小調,rv315;(3)秋,f大調,rv243;(4)冬,f小調,rv297。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給予每個人以切身的體驗。維瓦爾第的《四季》給人的感覺便是那四季變化分明的情景,清澄而又純樸。在這部由4首協奏曲組成的套曲中,作者以一幅幅富有表現力的風景畫,描繪了四季不同的情景。在每個樂章的前面,作者還加上了一首描寫各樂章情景的小詩,對于人們理解作品的意境,確有很大的幫助。套曲之四《冬》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描繪冬天難以抵御的嚴寒:“北風凜冽,白雪皚皚,冰天雪地,顫栗不止,頓足奔馳路途艱,牙齒格格直打顫。”樂曲開始在大提琴聲部奏出一個節奏音型,描寫“在冰天雪地中顫抖”的情景。隨后,中提琴、小提琴漸次加入,直至獨奏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聲部,以同樣的節奏音型(僅增加了一些裝飾音)進入后,像在嚴寒的氣候中,人們抵御不住寒冷的侵襲而連連打顫;接著,獨奏小提琴用快速的琶音和音階,描繪著北風勁吹,并夾雜著人們的陣陣顫栗。緊接著的和弦與急速的三十二分音符,又描繪了人們為抵擋寒潮的侵襲,而跺腳奔跑的情景。但是,這些都無濟于事,當樂曲開始的動機再度出現時,猶如陣陣的“牙齒打顫聲”再次傳來,樂章就在這種嚴寒氛圍中結束。第二樂章無論是速度、氣氛,還是情調、內容,都與前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熊熊爐火暖身心,室外雪下不停”。這段抒情的廣板音樂,給人以溫暖舒適之感。弦樂器撥奏出的分解和弦,暗示出把人淋得透濕的冬雨的景象。在這淅淅瀝瀝的雨聲中,獨奏小提琴奏出一支柔和優美的旋律,象征著屋內人們面對融融爐火的安詳的生活。第三樂章以小提琴為中心,描繪出青年男女愉快地溜冰的情景:“冰上溜,慢慢行,謹防滑倒要小心,忽然急轉而摔倒,爬起身來又急跑,不料滑倒冰窟邊。”樂章開始時幾個滑行樂句的長時間模進,就是表現人們這種既要在冰上滑行,又生怕摔跤跌倒的心情。接著,樂隊全奏加入,音樂節奏緩慢堅定,恰如其分地模仿著“慢慢行”的步伐。突然出現的強奏,表示“一不小心,跌得四腳朝天”,可是轉瞬間音樂又轉入徐緩而柔和的段落,仿佛在即將消逝的嚴冬中,出現了縷縷燦爛的陽光,給人以溫暖和煦的感覺。樂章的最后,小提琴的強奏快速樂句,化入樂隊全奏,好像是在向人們宣告:“這就是冬,它帶來了歡樂無窮”,從而結束全曲。教學中只欣賞《冬》的第一、二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