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人教版)
演唱《同一首歌》
1.充分利用歌曲范唱錄音。一般學生平時曾經聽過這首歌曲,對這首歌曲比較熟悉。在學習歌曲前,先了解一下學生對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以便確定教學方法。如果多數學生比較熟悉,可以采用聽范唱錄音、讓學生直接輕聲隨著歌唱的方法。也可以用“先哼唱、后唱詞 ”的方法。發現學生在隨唱中有錯誤或困難的地方,提出來專門訂正、練習,然后再聽錄音或隨伴奏唱 。在使用這種方法時,也要在適當時候讓學生唱歌譜(即:不要從始至終用聽唱法唱歌詞,而完全不唱歌譜)。對于那些識譜能力比較低的學生,這種練習可以逐步提高識譜能力。在歌曲藝術處理時,也可引導學生傾聽錄音,采用輕聲、抒情、連貫的歌聲,表現歌曲的感情。
2.盡量學好歌曲的二部合唱。這首歌曲二部合唱比較淺易,第一段的第二、三句和第四句的前半句為二部合唱,第二段只有第四句結尾部分為二部合唱。只要條件允許,要把二部合唱部分學會、唱好。如果確實有困難,也要把第二段的第四句結尾部的合唱學會、唱好。
3.在辨認歌曲結構的基礎上,處理歌曲和變換演唱形式。這首歌曲的樂段和樂句十分規整,容易辨認。可讓學生自己進行樂段和樂句的區分,用彩色筆或鉛筆標畫出來。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自己來分析歌曲情感的處理,或者啟發學生自己設計歌曲的演唱形式。在設計歌曲處理時,要注意力度變化,注意突出高潮。可以向學生設問:歌曲使你最激動的樂句在哪里?用什么樣的力度來演唱、表達歌曲的感情?可用獨唱、齊唱、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還可以加上動作表演。
聆聽《我的祖國》、《大中國》
1.熟悉并背唱歌曲主題。要讓學生學會并背唱《我的祖國》和《大中國》的音樂主題。教師可讓學生隨錄音唱歌詞,或輔以聽唱法教唱。引導學生對比《我的祖國》兩個樂段的情緒,并注意第二樂段(合唱部分)的三段歌詞的速度和力度變化。
2.在聆聽《我的祖國》和《大中國》時,可以要求學生隨著音樂模仿指揮,或者隨著音樂劃拍,以幫助學生感受、體驗音樂的風格。3.可利用卡拉ok形式,請個別同學演唱歌曲。或隨卡拉ok,請個別同學擔任領唱,全體學生伴唱或合唱。
(三)創造性活動
給《大中國》編配秧歌舞動作,嘗試表演“歌伴舞”。還可以同時使用錄音帶或卡拉ok伴奏。在“歌伴舞”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重在引導積極參與,表達歌唱祖國的熱情。并不要求達到某種表演技巧,
第二單元 草原牧歌
一、教 學 目 標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樂于主動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歡蒙古族音樂。
(二)能夠根據《小黃鸝鳥》及《銀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還能用齊唱、輪唱的形式演唱《小黃鸝鳥》,用獨唱的形式演唱《銀杯》。
(三)聆聽《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達亞波爾》及《萬馬奔騰》,感受體驗蒙古族短調歌曲的風格;能夠辨別女中音、男高音及馬頭琴的音色;知道本單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階。
二、教 材 分 析
(一)《小黃鸝鳥》
《小黃鸝鳥》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調民歌,也是一首純樸的情歌。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黃鸝鳥”是對戀人的一種愛稱。就其歌詞而言,兩朵、四朵、八朵等量詞,都隱含著成雙成對的意思,表達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歌曲的旋律優美流暢,速度稍慢,表現出一種細膩、爽朗的情緒特征。重新填詞的《小黃鸝鳥》賦予了它嶄新的含義。歌中的“小黃鸝鳥”,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 、被擬人化的黃鸝鳥,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對的親朋好友和自己所熱愛著的一切人。總之,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對他們抒發著自己熱愛草原、熱愛家鄉、熱愛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小黃鸝鳥》采用五聲宮調式構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 整首歌雖分為齊唱 、輪唱兩部分;而實質上,它依然為單樂段結構。輪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農 。從音樂風格上看,《小黃鸝鳥》屬于蒙古族的短調歌曲(也有人稱之為“短調”或“短歌”)。短調歌曲是蒙古族人民最早發展起來的民歌體裁。在草原牧歌充分發展起來之前,短調民歌在蒙古族的音樂生活中曾占有主導地位。在短調民歌中,愛情歌曲、敘事歌曲占有很大比重。如:《森吉德瑪》、《嘎達梅林》等;其次,一些革命民歌亦屬此類。如:《引狼入室的李鴻章》、《反日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