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復習教案
答案:領起下文的作用。下文就是具體描寫早晚、四季的吆喝聲。6.根據你的理解,說說為什么作者詳細介紹了夜晚的吆喝聲。解析:完成此題我們要從文章選材的特點出發,體會作者的構思之妙。答案:因為夜晚的吆喝內容比白天更豐富,它不僅僅包括叫賣聲,還有唱話匣子的、敲小鈸的盲人以及乞討聲。7.第九段主要介紹了哪兩種吆喝聲?認真品味一下,說出你從字里行間讀出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解析:我們要通過作者的語言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寄寓的感情。在看似平直的記敘中,卻飽含作者的不同感情。答案:敲小鈸的盲人吆喝和乞丐的乞討聲,表達作者對替人算卦的騙人的迷信行徑的鄙夷和對生活落魄的乞討者的同情。8.第十段運用什么順序?通過作者介紹的這些吆喝你還了解什么?解析:完成此題要求我們把握課文的記敘順序的特點,對課文進行深入理解和挖掘。第二問實際上是對作者敘述內容的深層探究,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答案:運用了時間順序;通過作者介紹的這些吆喝了解作者童年天真好奇的特點。9.課文介紹了豐富多彩的老北京吆喝聲,你覺得哪一種吆喝聲最有趣?簡要說說理由。根據自己理解回答。解析: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可以結合自己的感受來加以理解。答案:略(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題。回老街走走
舒 婷有支流行歌曲叫《常回家看看》,歌詞蠻動人的,唱得一些做父母的,鼻子一陣陣發酸。現代人的家,都在一格格的火柴盒里,外觀千篇一律,里頭的裝修與格局也大同小異。游子們再健忘,可能走錯樓棟,進錯梯道,決不會叫錯爹媽。從前我們的家不是這樣的。城里的家,不是在什么胡同里,就是什么小巷深處,歪著一棵老槐或撐著兩樹枇杷——至于丁香和油紙傘,那是在戴望舒的雨巷才有的。風大的時候,常有一兩件衣裳從橫架著的竹竿上飄落,罩在路人的肩或頭,有些故事由此發生。鄉下的家,再窮都有自己的院落,墻頭搖曳著狗尾巴草,屋后一窩雞兩畦韮。孩子回家,當媽的急急去摸雞屁股,捋一把嫩韮,炒得香味直鉆入骨髓,多少年都不會忘。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過,住在八卦埕,想想這個地名有多么彎彎繞!廈門最老的區街之一。它那幾條街巷的名字都極其生動傳神:“打錫街”,住的多是工匠;“夾板寮”,房子的簡陋可想而知;“曾姑娘巷”,原是有個曾姑娘祠堂的,碑文說她有“閉月羞花之容,沉魚落雁之貌”。放學后特地去看她的畫像,扁扁的圓臉上一雙細細的小眼睛罷了。十分失望,從此對古書中的形容詞甚懷疑。只要有時間,我還是愿意回老街走走。在城市的夾縫中,總有幾處被遺忘的角落。比如開元路,沒有酒樓沒有超市也沒有發廊,只有小雜貨店和補鞋攤。比較現代化的是一部公共電話,從居家里逶迤拉出,擱在門口木凳上,由一個摳著趾縫的老頭看守。稍過去一點的騎樓下,擺一張矮桌,烏黑的茶具,幾個打牌的老人,押著一毛錢十根的籌碼。日子在這里悠悠打了個旋,繼續慢慢流了去。又比如打錫街,那么窄,張著兩只手,可以同時李家抓兩根蔥,王家討一撮鹽;那么短,站在這一端,可以看到那一端的大馬路車水馬龍;卻又是這么興旺,白天家家都擺出點什么賣賣:茯苓糕、鮮雞蛋、燒肉粽、金箔銀紙、本地青皮芒果;或者找點事做做:縫補、修傘、代書、打金器。總是熙熙攘攘,看起來好像是鄰里之間的買來賣去而已。晚上,都把小飯桌擺到門口,人要路過,須側著身,常常不是碰翻了這家的小酒盅,就是打撒了那家的海蠣面線湯。不過不要緊,進出這里的人至少有個點頭交情。熟而又熟的走不到家門,就被揪住坐下喝兩口。免不了吵架,吵起來聲情并茂,平日里搓衣掌勺低眉順眼的婦女,這個時候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