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復習教案
于是,我們動身;經香港,去北京。10.簡要概括這篇文章記敘的主要內容。 解析:我們通過概括,整體了解文章的內容。讀文章就要能先理清順序,才能有條理地理解文章。答案:文章主要記敘了瓊瑤夫婦得知開放大陸探親的消息后,辦妥探親手續(xù),計劃去大陸探親的經過。11.通讀全文,你認為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作者反復強調“39年” “將近40年”是為了說明什么? 解析:完成此題只要注意文中經常出現的詞語就不難歸納出來。答案:線索是剪不斷的鄉(xiāng)愁;強調“39年”“將近40年”是為了強調鄉(xiāng)愁之多、之久、之深。12.瓊瑤夫婦為什么把行程首站定在北京?根據文中所述,概述其原因。 解析:這是對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個認識過程,我們要從作者的敘述中得到。經過做練習題能使我們更深地領會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切,以至很難確定第一站。答案:因為我和我的親人都與北京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13.文章的倒數第二段畫線句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格,主要起什么作用?解析:排比具有增強語言氣勢的作用。答案:運用排比句,增強了氣勢,也表達對北京的一往情深。14.文章最后說,“于是,我們動身;經香港,去北京”,請想象一下作者到北京后下飛機時的心理活動。解析: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我們可以根據文章的描寫做合理的想象,只要回答合理就可以。答案:示例:剛下飛機,我的心急劇地跳起來,呀,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故鄉(xiāng)嗎?心兒呀,不要這么劇烈地跳,怎么?我的視線模糊了?我要睜大眼睛,看清楚我的故鄉(xiāng),看清楚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看清楚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三、語言運用15.請仿照劃線的句子再寫兩句話。例句: 課外閱讀時提高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可以使我們獲得很多有益的啟示,充實我們的生活。讀《三國演義》,我們可以領略到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的風采;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們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 ; 。解析:完成此類題要求我們平時多閱讀,多積累。此題答案不求統(tǒng)一,只要形式相仿,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讀《西游記》,我們能學到孫悟空的疾惡如仇;讀《紅樓夢》,我們能體會到封建社會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讀書做人白先勇論琦君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悠悠的愴痛。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臺的中國大陸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xiāng)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為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熟讀琦君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琦君的母親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些她母親的。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chuàng)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親意象是一位舊社會中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但這并不是琦君文章著力之處,而是琦君寫到她母親因父親納妾,夫妻恩情中斷,而遭受到種種的不幸與委屈,這才是琦君寫得刻骨銘心、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斷。看過琦君膾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讀者,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發(fā)髻是如何刺痛著琦君母親的心的。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為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一位菩薩心腸的婦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著非人的痛苦與屈辱。當然,琦君母親的故事,只有在從前舊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會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