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復習教案
五、名篇名句1. 當事人照例一本冊,滾瓜熟,隨口而出。在場的既多內行,開口即見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輕易搭腔。2. 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3. 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句段剖析】一、疑難妙句1. 對調子的來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彼此相去雖不多遠,卻互不見面。剖析:句中用“蹲踞”一詞寫出了唱歌者的姿勢。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寫出了一般歌會對唱者所選擇的位置。用“不多遠”“不見面”寫出了歌會的規則。短短一句話,就將讀者帶到歌會的實況現場。讓讀者對歌會有了一個初步印象。2.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剖析:用“松濤”比喻合唱的歌聲,突出了歌聲的雄厚與震動人心的力量。用“舒卷張弛”描寫歌聲,寫出了歌聲的高低起伏,婉轉悠揚,既表現了合唱的和諧美,又表現了歌聲的穿透力。同時也與前文的獨唱相呼應,使歌聲更豐富,使文章內容更充實,使讀者對云南歌會的印象更全面。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剖析:這個句子表達非常準確。“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從內容上給云南對歌作了界定——情歌為主,仍有其他。下文的“也唱其他故事”就是照應。可見,一個“多”字準確精當,無可更易。而“種種不同方式”有總領作用,“種種”就是下文的幾種對歌方式,見景生情,即物起興。4.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剖析:這段文字描寫人物群體,是以人襯景,烘托了優美的氣氛。描寫時注重寫人物的精神,注重寫人物具體的衣服。寫出了歌聲美,人也美!充滿了濃濃的民族風情和韻味。二、重點語段1.“在昆明鄉下,一年四季,本來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至“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剖析:這一段寫山路漫歌。其特點是即興的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與前文不同,這一部分著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藍天澄澈,山花爛漫,山鳥齊唱,而在這其間的“趕馬女孩”,自然也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趕馬女孩的歌唱”是這一段的主題,但作者并未直奔主題地寫這些內容,而是先作大量鋪墊,層層烘托映襯,以優美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2.“大伙兒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斗會’。”至“意思是盛會難逢,參加后才知道原來如此。”剖析:這一段寫村寨傳歌。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個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盛況空前。作者描寫場面,先寫歌會的規模大,參加歌會的人多,時間長,再寫傳歌的作用以及歌會的內容,從多方面來突出村寨傳歌的盛況。有全局描繪,也有細部刻畫,宛若電影畫面中的全景與特寫。點面結合,使讀者對歌會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人們對自然、藝術的品味與鑒賞,洋溢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