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政治上冊全冊教學設計4
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牽著小女孩,從花園里又摘下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一位老師用這個故事的前半段出了一道材料作文題,讓學生續寫他們會想象出什么樣子的故事?結果或許會出乎你的意料:
幾百名高中學生所寫文章的中心內容都是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損害公共財物,不能采摘花草樹木;教育家對兒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憂心忡忡,甚至寫了教育家對小女孩作出的種種處罰……
那些不遺余力從道德高度教訓4歲女孩的全過程,讓出題老師心底里產生一種感慨。他說:“我們傳統的道德說教如此深人人心,讓我們的學生耳熟能詳。在他們的文章中,似乎只有道德規則,他們可以板著面孔說一番大道理,他們缺乏人性美與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與憐憫心。在他們的心中,似乎所有的玫瑰花都己凋謝了。”
學校是傳遞人間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愛的種子的地方。而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的孩子生長在愛的荒漠中,因此也就只能培養出缺乏同情心、缺乏愛心的下一代。
魏老師這樣處罰學生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老師處罰學生用三種方式:犯了小錯誤,罰他給全班同學唱支歌;犯了比較重一點兒的錯誤,要去做一件好事來補償;犯了嚴重錯誤,寫一份五百字的說明書。魏老師還向學生說明,說明書不是檢討書,犯錯誤的學生可以為自己辯護。如果確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寫明犯錯誤的心理活動過程就行了。
魏老師的這個提議自然得到全班同學的一致表決通過。從此,有人遲到了,作為小錯誤看待,他要在自習課上給大家唱支歌,既訓練了唱歌的本領,又提高了當眾表演的能力。當然,唱歌時心中還隱隱地升起一種羞愧感。至于犯了重一點兒的錯誤的學生,需要自己去尋找做好事的機會,比如給班級洗窗簾什么的。
魏老師的成功就在于他有一顆寬容的心。教師對犯錯學生的寬容,最能引發起學生心中的愧疚感,對老師產生感激之情,下意識地改掉自己的毛病。因此,帶著愛心與寬容心走向學生心中的教師,必將成為最成功的教育大師。
考利的哈欠
女老師約翰遜遇到一個令她頭痛的問題。在開學的第一節課上,她向全班學生宣布:“我對你們只有一條規定:尊重自己,也尊重教室里的每一個人。
可是不久,考利不知從哪里搬來一套令她難堪的“對策”。每逢約翰遜老師講課時,考利就直視著她的眼睛,接二連三地打哈欠。她的哈欠不僅長,而且富有戲劇性,很有感染力,頓時整個教室里一片哈欠聲。每打完一次哈欠,她都會甜甜地笑著,并且“真誠”地表示歉意。顯然,這個哈欠是學生考驗老師的一種方式。
女老師只好想出一個對策。她給考利的父母寫了一張便條,說是很高興教考利這樣的學生,她不光聰明,還有極好的幽默感,考試平均分也達到了b的好成績。第二天上課,當考利打出第一個哈欠的時候,老師就把一個沒有封口的信封遞給了她,請她把信封內便條轉交給她的父母。從此,考利的哈欠不見了。
過了幾天,考利主動來到約翰遜老師的辦公室。“謝謝您寫的便條,約翰遜小姐。”她說,“我媽把那張便條貼在冰箱上,好讓每個人都能看見。那是我家張貼榮譽的地方。但我爸不相信我上您的課得了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