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政治上冊全冊教學設計4
(2)少年期的師生關系
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學生對教師無條件服從、信任和佩服的程度降低,開始有分析地認識和理智地對待教師。同伴之間的交往逐漸增多,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有所下降,同伴的態度和價值觀的影響漸漸超過教師。學生開始傾向于獨立處理遇到的問題,反對凡事依賴于老師,厭惡同伴“打小報告”,師生之間的溝通受到一定的阻力。學生常在一起對老師進行討論和比較,對自己認可和喜歡的教師更加親密和崇敬;對不喜歡的教師則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有的出現疏遠和反抗。
(3)青年初期的師生關系
在初中后期和高中階段,隨著學生批判性和獨立性思維的發展,個人知識和經驗的豐富,師生關系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①學生在師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獨立和自尊,同時期望得到關心和撫慰。他們既反對刻板呆板和婆婆媽媽式的管教,力圖自我教育和管理,又反對教師對自己冷漠放任、不管不問。②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進一步降低,學生不再將老師看成絕對的權威,而是更注重其理智的作用,把教師看作獲得知識和技能的輔助力量,教師對他們獎懲和激勵的作用逐漸降低。③學生和教師在情感上的親密聯系開始具有選擇性,學生對教師的情感的普遍性開始縮小。④學生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許多研究表明,中學生在心目中對教師已形成明確而苛刻的標準,一般包括智慧、人格、品德等因素。他們常常用這種理想的標準來比較和評價現實中所接觸的教師,并產生積極或消極的情感體驗。
師生關系的發展特點
(1)師生關系基礎的變化
教師和年齡比較小的學生的關系是建立在教師的類似母愛的情感基礎之上,教師的關心和愛護是最重要的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師生關系中的理性成分越來越重要,教師的能力、學識和個性以及對學生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在師生關系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2)師生關系穩定性的變化
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大,與教師的關系比較穩定和持久。進入中學以后,尤其是在初中階段,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開始下降,學生開始反抗或疏遠教師,師生關系開始不穩定。到了高中階段后期和大學階段,師生關系的穩定性開始回升,學生有選擇地和老師建立穩定的關系。
(3)師生關系復雜性的變化
在小學階段,師生關系比較單純,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師關心、喜歡學生,因此學生也喜歡教師。進入中學以后,師生關系開始復雜,某些學生對老師既想疏遠,又必須在某些方面保持接觸。某些學生雖然想親近老師,但迫于同伴壓力,也只能保持距離。高中后期和大學階段,學生比較獨立,有些和老師保持距離,有些和老師既是師生關系,也是朋友關系。
(4)師生關系影響的變化
小學階段師生關系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進入中學,師生關系的影響逐漸被同伴關系的影響所削弱。高中后期和大學階段,某些要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觀念、價值觀和個性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但某些疏遠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影響不大。
師生關系的輔導
與親子關系一樣,師生關系并不是一種平等的關系。雖然從理論或期望上可以說,無論年齡和長幼,應該尊重每個人的人格和權利,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但是在實際的教育和生活中必然存在著教育和被教育、指導和被指導、領導和被領導的不平衡的關系。因此教師在師生關系中處于主導性的地位,所以師生關系的促進和改善也應該以教師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