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③繼承秦朝的郡縣制,但也實行封國制,郡國二制并行;
④沿襲秦朝的監察制度,秦的御史大夫負責監察,漢設刺史監察;
(二)隋唐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1、隋文帝廢郡,形成州縣兩級制
2、唐初全國設10道,監察地方州縣,形成道、州、縣三級
3、唐中后期出現藩鎮割據局面,直到唐亡
思考10:如何認識唐朝設立的“道”?
①唐太宗時,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②唐肅宗時,道成為州縣以上的行政實體,導致地方權力過于強大,發展成為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威脅中央集權。
(三)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思考: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有何作用?
措施:
①削減藩鎮節度使權力,派文臣做地方官
②改“道”為“路”,監察州縣
作用:
①積極:削減地方節度使的權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防止了武人割據的重現。
②消極:中央文官不熟悉地方事務,行政效率低下。
(四)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思考:元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①實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擔任)形成省、路、府、州、縣級制
②設宣慰司管理邊遠民族地區
•行省涵義:
除晉、冀、魯由中書省直接掌管外,中央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長官由朝廷任命。
意義:元朝行省制度
①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②行省制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思考:周朝的衰微和滅亡是由于分封制度本身的缺陷,那么,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是怎樣避免這種情況的?這些做法又能夠說明中央對地方管理呈現什么趨勢?
漢(郡國、刺史)——隋(州、縣)——唐(先設道作為監察區,后形成道、州、縣)——北宋(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官,路、州、縣)——元(行省制度、置宣慰司、省路府州縣)
趨勢:中央進步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本課測評】:1.從漢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樣演變的?
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漢朝時“中朝”與“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斷發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權;元朝加強皇權方面的新發展,中書省和樞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漢朝郡、國并行制;隋初州、縣兩級制;唐朝時道的設立,形成道、州、縣三級;宋朝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的措施,實行路、州、縣;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并設置宣慰司。
問題13:從以上措施分析中央集權部存在哪兩對主要矛盾和斗爭?這些矛盾和斗爭的發展趨勢如何?
矛盾:君權——相權;
中央——地方。
趨勢:君權和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思考: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有何影響?
①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權力;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和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②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以來,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
【本課測評】2.學過本課,你認為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①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
②中央對地方控制的不斷加強。
③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