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② 根據材料所涵歷史信息,說明了什么?
③ 根據材料一,皇位是怎樣繼承的?
④ 綜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質。
〔說明〕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探索課件中設計的幾個問題。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可采用談話、問答、議論等多種方式進行,最后可歸納總結出答案。
答案提示:
(1)說明了皇帝獨尊的威勢和地位;“制”“詔”說明皇帝的話就是法令;“璽”是皇權的集中表現,并為皇權披上了“天命”(君權神授)的色彩。
(2)皇權至上,皇帝獨裁;大臣受皇命辦事,沒有決策權。
(3)皇位世襲。
(4)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本質是君主專制,即皇帝是封建國家政權的主宰和權力中心。
案例三 在講清郡縣制內容后,教師可引導同學思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不同
教師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把學過的知識(第一課)與本課有關內容聯系起來思考,進行多角度的比較,例如:
其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其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并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其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等等。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1.秦始皇為什么對丞相車騎的多少如此在意?這則小故事反映出什么問題?
解題關鍵:此題首先講述了一則有關秦始皇的小故事,然后據此提出兩個問題。解題時首先要讀懂這則小故事,其次要看準求答項并逐問作答。
思路引領:回答第一問要多角度思考,注意問題的開放性。回答第二問要透過現象揭示本質。
答案提示:原因:丞相乃文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位高權重。秦始皇之所以注意丞相的活動,是為了防止相權威脅皇權。也可能秦始皇認為丞相車騎多,過于講排場,易于形成奢華腐敗之風。
在場者全部殺掉反映了君主專制的殘酷性,皇帝的話就是法令,事無小大,皇帝獨裁;也反映秦政嚴苛、殘暴。
2.請閱讀分析這兩場辯論,說明彼此各執己見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為什么會采納李斯的意見實行郡縣制?
解題關鍵:此題旨在考查和培養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歷史閱讀能力是歷史學科的基本功,其特點就在于是否能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根據提問的要求從材料中找準有效信息并整理、加工為答案。
思路引領:兩場辯論的焦點是“分封制”與“郡縣制”之爭,先要回答第一問,答案要從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歸納出來。再答第二問,要結合當時剛剛完成大統一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去分析原因。
答案提示:主張分封制的理由:①燕、齊、楚等地距秦朝統治中心關中地區遙遠,不分封皇子鎮守難以控制;②只有學習古代(西周)的經驗,實行分封制,秦朝統治才能長久。主張郡縣制的理由:①分封諸侯不利于天子控制,是造成諸侯混戰、天下大亂的根源;②歷史是發展的,時代不同了,制度也要改變,郡縣制有利于秦王朝的統治。
秦始皇決定實行郡縣制的原因: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鞏固國家大一統的局面。
【探究學習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