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四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教學目標】
【教材結構及重點難點】
一、宰相制度的廢除
1.背景
2.過程
二、內閣的創立
三、君主專制的頂峰
1.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內閣
2.南書房
3.軍機處及清朝君主專制強化的影響
重點:宰相制度的廢除、內閣的創立、軍機處
難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的影響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談話講述法進行,同時配合提問、史料閱讀、課堂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本節課圖片較多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圖來講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
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導入新課】
從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為我國明清時期,共跨歷史470多年,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封建統治時期,也是我國封建制度由盛轉衰的一個歷史時期。那我國封建制度由盛轉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請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并重點指出導致中國我國封建制度由盛轉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由此導入新課。
【講述內容】
一、宰相制度的廢除
教師先介紹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會矛盾復雜,政局動蕩不安。面對嚴峻形勢,明太祖不斷總結經驗,尋找鞏固封建統治的辦法。明太祖認為,元滅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覽庶政”,君主不夠專制,導致“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大亂”。為此,明太祖對國家機構進行了改革,加強君主專制。
設問:縱觀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的過程,始終伴隨著哪兩大基本矛盾?
(學生回答: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丞相的設立起源于何時?有何職權?
(學生回答:秦朝)對,從秦朝開始的這種君主丞相制度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其特征是在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之下,同時存在一個“常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書·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國。皇帝通過丞相治理國家,丞相既對皇帝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長,所謂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觀上起著制約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時時忌憚。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與完善,就是皇權對相權的分離、削弱的初步成功,如今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呢?
明太祖分散和削弱臣僚權力,使“權不專于一司”。改革過程如容:
在地方:廢行中書省,實行三司分權,相互牽制。元朝的行中書省是從大都的中書省分設出來的,它總管一省的行政、軍事和司法,職權很大,后來四方兵起,中央根本指揮不動,儼然成為一個獨立王國。明朝地方行政組織,撤銷元朝路一級的建制,形成省地縣三級管理體制。明洪武九年,明太祖宣布廢除行中書省,但仍保留省區,每個省區改設三司管轄,即:承宣布政使司(俗稱“藩司”),統管地方民政和財政;提刑按察使司(俗稱“桌司”),分管地方監察、司法;都指揮使司(俗稱“都司”),分管軍政。三司分立,互不統屬,相互牽制,各向中央政府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