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教師可以提供相關文獻資料:“(順治年間)奏章票擬,主之內閣;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來引導學生分析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皇權之間的關系。
最后指出:這種政治體制,使權力分散于諸王公貴族,隨著入關后形勢的變化與發展,專制集權趨勢的日益加強,它越來越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障礙。
2.南書房
為了適應統一事業的完成和君主集權政治的需要,康熙帝親政后,在宮內設南書房,挑選翰林院學士入值。當值的翰林院學士陳陪同皇帝讀書寫字外,也參與機密,替皇帝草擬諭旨,實際上成為皇帝的機要秘書班子。從此,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削弱。康熙帝把中樞權力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者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手中。
由于“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一些滿洲貴族往往借此壓制皇權,造成“諸王大臣簽議既定,雖至尊無如之何”。因此清初屢屢出現大臣專橫擅權的局面。所以,清統治者到雍正時,又設立軍機處。
3.軍機處及清朝君主專制強化的影響
軍機處原名軍需房,最初是為了籌劃西北軍事而設(始于1726年,1729年正式改為軍機處)。軍機大臣由皇帝選派“親臣、重臣”擔任。這里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軍機處與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重大區別。軍機處雖然逐漸發展成為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常設核心機構,“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沒有議政王大臣會議那樣的決定權。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連討論的權力也沒有。對皇帝的決定,軍機大臣只能唯命是從,“跪受筆錄”,然后負責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也直接聽從皇帝指揮。軍機處的設立,取代了南書房,使內閣職權進一步縮小,更使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時,議政王大臣會議撤銷。國家一切政務,均由皇帝一人獨斷朝綱。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設問:從清初統治者設立議政大臣會議到設置軍機處,說明了什么?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么影響?
通過分析概括出:清初議政大臣會議到軍機處的設置,說明了君主專制進一步的強化,封建專制制度走上腐朽。關于影響可概括為:它基本上理順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關系,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但也使民主制度難以形成,思想控制強化,不利于社會改革,表明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應發揮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在積極思維下的一切成果)
對于教材最后一段內容,設計如下一個課堂研討題。讓學生課前查找有關資料,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對比17、18世紀中國和歐洲的歷史,了解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發展趨勢?
【課堂研討】
17、18世紀中國和歐洲的封建國家都進行了加強君主專制的改革措施。如東方有康熙大帝,西方有路易“太陽王”,他們都使中、法兩國進入到封建的鼎盛時代。但改革卻在中國和歐洲產生了不同影響。這是為什么?通過網絡或有關論著,查找有關資料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