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生: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師:為什么是封這些人?
生1:王族是天子最信賴的人。
生2:功臣對建立新的政權有貢獻,需要拉攏他們,必須給予一定的獎賞以示對天子忠誠的鼓勵。
生3:可以借助先代貴族的威望減少新政權的阻力。
師:對,在勾心斗角的政治中,統治者能依賴的只有他們最親近的人如親戚及他們身邊的大臣,特別是王族,所以我們看到這些諸候國以同姓為主。受封的諸候,關系有親疏,疆域有大小,但都有權利和義務:諸候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隨同天子作戰,向天子交納貢賦等。諸候在其疆域內也可分封其子孫或其他貴族為卿大夫,卿大夫在其封地內也進行分封,封其后代為士。這樣,天子之下分封諸候,諸候之下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下封士,形成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統治格局。西周這樣統治有什么作用呢?
生:由于層層分封所確立的諸侯、卿大夫與天子之間有著嚴格的隸屬關系,各方諸侯都以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因而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王權要比夏商牢固,這對鞏固和擴大西周王朝起了積極作用。
師:說得好!西周的分封制鞏固和擴大了西周的統治,但這種制度有沒什么隱患?
生1:有。分封制下的諸候國,獨立性比較大,可以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這就使得他們有強大的可能性,而對此周王是較難加以控制的。
生2:諸候也有野心,誰不想號令天下?當諸候的力量強大到一定程度后,他們也會想當天子,周朝的統治就岌岌可危。
師:沒錯,在西周前期,周天子的勢力強大,可以控制諸候。但到了西周后期,隨著王權衰落,諸候國勢力日益強大,諸候開始挑戰周天子的權威,于是出現大國吞并小國,諸侯相互相爭戰的局面。而周天子對此卻無力干預,這時出現了“楚王問鼎”的故事。請同學們閱讀教材關于“楚王問鼎”的材料,分析一下“楚王問鼎”的實質是什么?
生:(回答)
師:“鼎”在中國有特殊意義,它原指中國古代的炊具,后來成為最重要的祭祀禮器。相傳禹曾鑄九鼎,象征九州,故九鼎寓意天子的地位。諸侯對它除了畢恭畢敬以外,是沒有資格來問津的。否則即視之為大不敬,是對王權的挑戰。發生這樣的事情,恰恰說明了,諸候勢力的強大,周王室衰微,逐漸失去了“天下其主”的地位,不能再對諸侯發號施令,強大起來的諸侯國開始躍躍欲試,爭霸中原。這嚴重沖擊著分封制,標志著其開始瓦解。
2、宗法制
師:我們剛才講分封制,但具體哪些人受封,那些人繼承王位呢?這就涉及到西周的另一種制度――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生:嫡長子繼承制。
師:什么是嫡子?什么是庶子?什么是嫡長子?
生:正妻(大老婆)生的兒子稱為嫡子,其他妻室生的稱為庶子,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稱為嫡長子。
師:嫡長子繼承制即是嫡長子繼承父親的宗主地位,庶子進行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規定,周王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應分封到地方去作諸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國君位,其余諸子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長子繼承封號,其余諸子分封為士。所以,嫡長子與分封下去的嫡子及庶子有著雙重關系,在血緣上他們是兄弟關系,在政治上他們又是君臣關系。
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別。大宗和小宗是相對而言。具體來說,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貴族的大宗;諸侯對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國內,諸侯對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對諸侯而言又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內,對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為士的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劃分,明確了下級貴族臣服于上級貴族、全體貴族服從于天子的政治隸屬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