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產滿足消費教案
課
堂
小
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具有客觀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義。
板
書
設
計
反
思
第七課 個人收入的分配二、 效率優先 兼顧公平
200 年 月 日 星期
教 學 目 標【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優越性,確認我國現階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經濟效率提高,又能保證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基礎知識】1、識記效率、公平的含義;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 2、理解為什么要堅持效率優先;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涵義;如何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 3、結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體事例,說明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意義。 【能力過程】1、培養學生辯證地認識和對待經濟生活中面臨的各種矛盾,并學會運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復雜事物中進行分析、選擇。 2、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看問題,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重點效率優先的必要性
難點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
課時
教具
方式引入實例法、自學閱讀-講授法、教師啟發、引導,課上討論等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形式。
導
入
新
課教師活動:通過上節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國現階段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這種分配制度中體現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即我們下面要學的內容。
教
學
過
程1、效率與公平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探究活動,討論并回答兩個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討論,發表見解,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大李迅速致富說明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極大地調動了人們靠勞動和經營致富的熱情。當然,由于人們之間存在著身體條件和能力水平的差異,難免會形成村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這種收入差距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是不可避免的。 (1) 效率的含義 效率,指經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的比較,它表示資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參看教材第二個探究活動,并回答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討論,踴躍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計算會議成本,能使會議組織者和參加者時刻有效率意識和效率觀念;減少開會次數和時間,有利于提高人力資源和機器設備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費;這家公司的做法體現了市場經濟中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價值追求。 教師提問:我國為什么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方式對效率有影響嗎?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討論,發表見解,回答問題。教師總結: (2)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的影響 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就會提高效率,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就會降低效率,阻礙生產的發展。我國現階段的分配方式大大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效率。 教師引導:在分配中堅持效率優先原則會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但會使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如果這種差距進一步擴大,將會導致兩極分化,反而會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阻礙經濟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分配眾還要兼顧公平。 (3)公平的含義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參看教材,就探究活動中提出的兩種觀點進行討論。 學生活動:積極討論,踴躍發言。 教師總結:公平的含義比較寬泛,我們這里學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它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平均主義有著根本的區別。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平,是根據社會的不同利益主體在社會經濟交往活動中,按照他們都能夠接受的規則處理相互的利益關系,在承認物質差別性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社會成員收入分配相對平等,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公平是絕對的平均主義,不考慮客觀差異;是不講效率的“公平”,實際上是不公平,它妨礙了效率,阻礙了生產的發展,結果使人民長期處于貧窮狀態,結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貧窮。 (4) 堅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義 有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2、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1)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 教師活動:在收入分配中既堅持效率優先又要兼顧公平,是不是矛盾?如何看待它們的關系? 學生活動:積極討論,踴躍發言 教師總結:效率與公平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首先,效率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會財富的根本途徑,它有利于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公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活穩定。二者是對立的。 其次,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基礎。社會公平的實現只有在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社會財富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沒有效率作為前提與基礎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貧窮。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只有給勞動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發勞動者提高效率的積極性。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參看教材,就探究活動中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 學生活動:積極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2)為什么要堅持效率優先 教師活動:我國現階段的分配方式必然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促進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出現了分配上的不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過來又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在經濟建設中,要不要講究效率優先?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點撥:追求效率是經濟活動的基本要求。追求效率符合我國國情。我國是人口眾多、人均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大國。并且,我國經濟的效率長期低下,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很大,從而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環境科學院的任陳海院士說,近XX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超過9%,最高達到14、2%,但這種增長卻對資源和環境帶來很大不利影響。可以說,中國20年來的經濟發展是以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及資源浪費為代價換來的。 首先是對自然資源利用率低,我國gdp增長的能耗是美國的5、5倍、日本的13倍、德國的7、7倍、英國的4、6倍、法國的10倍、意大利的9、7倍。 其次,環境污染嚴重。到今天,環境和生態的承受能力正在達到極限。壁如水資源問題,全國70%的河流污染嚴重,50%的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淮河流域污染企業首先遭到了關閉,繼之是太湖地區的污染企業,長江的年排污水量為每年130多億立方米,水質已嚴重惡化。下一個治理的重點將是長江沿江污染企業。森林方面的生態破壞已經使中國在1998年不得不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砍伐。《中國經濟時報》曾報道過河北邯鄲市的例子,1993年邯鄲市gdp約360億元,而當地滏陽流域污染對工農業造成的損失是7、5億元,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失9億元,對環境質量造成的損失為15、4億元,損失總額高達32億元,約占gdp的9%。這就是說,如果將環境和資源成本計算進去,我們每年的經濟增長入不敷出。 因此,要發展經濟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那就要在分配中堅持效率優先原則。 教師點評:效率優先,實質是發展生產力優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為首要目標。 (3)兼顧公平的含義 兼顧公平是指社會要將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使分配的結果能促使人們奮進,社會具有生機喝活力。 (4)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 首先,要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和個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其次,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 再次,必須正確處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關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有利于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在再分配中,要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