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教案北師大版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分析:人生在世,人際間的磨擦,誤解和恩怨總是在所難免,如果肩上扛著“仇恨袋”,心中裝著“仇恨袋”,生活只會是如負重登山,舉步維艱了,最后,只會堵死自己的路。
從而引發思考:寬容他人的過錯是否有必要?你是否有做錯事,希望別人寬容的時候?你曾經寬容過別人的過錯嗎?讓學生充分討論,不僅可以順利導入新課,同時可以延伸至本節所有的教學內容。
(1)理解是共同生活的基石。
名言:“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也。”――荀子(中國古代思想家)
意思是說,人與動物相比,其優越性不在于個體的力量,而在于群體的社會力量。群體的力量源自于眾多個體的和聚與團結。故而“樂群”必然“貴和”,這便是中國人的“和合思想”。中國人在處理不和諧,不對稱的時候,根據陰陽對立統一的理論,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在遇到矛盾的時候,多采取相互間的理解與包容。
荀子(約公元前325―前238),中國戰國末期哲學家、教育家,先秦唯物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名況,字卿,趙國(今山西省南部)人。
通過分析名言指出:人類生活在這個星球上需要的是相互間的理解、寬容與合作。
每個人生活的環境、經歷不同,世界觀、人生觀不同,必然存在不同的看法、觀點。我們常常講“理解萬歲”。這正是我們希求他人同情我們的呼喚。相互理解才能加深了解,才能更好相處。但是,當別人還是不理解你時,正確的態度是從我做起,先要理解別人的不理解!具體而言,承認別人不理解的現實;尊重別人的不理解,認為它總有一定合理性;盡可能了解別人為什么不理解;采取讓別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讓其理解。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2)寬容是生活的潤滑劑。
人際交往中往往會產生誤解和矛盾。中學生個性較強,接觸密切,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這就要求學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而要謙讓大度、克制忍讓,不計較對方的態度,不計較對方的言辭,并勇于承擔自己的行為責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撐船”。他吵,你不吵;他兇,你不兇;他罵,你不罵。只要我們胸懷寬廣,發火的人一定也會自覺無趣。
寬容克制并不是軟弱、怯懦的表現。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現,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潤滑劑,能“化干戈為玉帛”,贏得更多的朋友。
利用教材上“各抒己見”欄目,讓學生結合實際談一談是否寬容了他人。
(3)寬容是相互的,如果我們寬容他人,也會得到他人的寬容。
人應該學會寬容。多一些寬容就少一些心靈的隔膜;多一份寬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友愛。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立場思考,理解和接受他人。
教學時可以采用體驗教學法。
①課間別人在玩踢毽子游戲。你想參加應該怎么辦?
②假如別人拒絕了你要求參加游戲的請求,你該怎么辦?
③課間你在玩踢毽子游戲。假如別人要求參加你正在進行的游戲你怎么辦?
通過學生表演、討論,讓學生明白:應該大膽地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愿望,但要有禮貌,這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尊重別人,別人心里愉快,別人愿意和有禮貌的人共同游戲,自己要求參加游戲的愿望才能實現。同時,讓學生學會體諒別人,想到別人不讓自己參加會有原因,不是對自己的不喜愛,下次有機會再和他們一起游戲。利用心理換位法讓學生想想自己一個人在一邊不能參加到別人游戲中的心情,教會學生要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特別是與人發生矛盾時,不要急著批評、指責別人,也要試著揣摩別人為什么做出所做的那些事情。讓他明白如果人們都試著了解別人而不是一味指責與批評,生活就會有意思得多,也會幸福快樂得多。善解人意是美德,學會理解別人,是學會與人交往之道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