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德與社會 我們來尋根教案
⑴《讓我們來尋根》是本冊書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第一課。本單元共設置了四課:《讓我們來尋根》《我們為祖先而驕傲(上)》《我們為祖先而驕傲(下)》《大好河山任我游》。根據兒童認知的規律,要想讓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他們為什么是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首先必須要知道維華夏子孫不絕的根是什么,要知道炎黃子孫這一說法的由來,要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所以,設置了上述的教學目標。
⑵加強對少年兒童的愛國主義教育在當今社會顯然是十分重要的。什么是愛國主義,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中華民族自有史以來就對自己的祖國有著一種深厚的、真摯的感情。這種感情是中國幾千年來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教育說到底應該是情感教育。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祖國的熱愛開始帶有情感色彩。而了解了維系中華民族的根,了解了我們的祖先,了解了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之后,更能激發學生們的自豪感。
⑶本課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我是中國人”的有關要求編寫。相關的內容標準是:知道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相關的活動建議是:觀看一些反映我國歷史上重要文化遺產的影視片,或收集有關資料,舉行報告會,或講述體現我國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發明創造的故事。
⑷本課是以情感體驗為主的課,內容較為抽象,教師不要急于說教,而要創設多種情境,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感悟、體會,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⑸注意課內和課外的結合,有教學條件的學校可以在網絡教室完成或安排學生在課前上網或查找相關的書籍,作為對本課知識的補充。
⑹我市遠離母親河,教師在教學中可播放相關的錄像,也可以在課前組織學生以多種形式去調查家鄉河流的現狀,人們治理的措施。調查匯報的形式可以更開放靈活些,除了書中的表格,還可以是照片、圖畫、影像、采訪錄音……